———— 發佈時間:2020-11-09 編輯: 閱讀次數:67 ————
情誼無價,倒不是說情誼真得沒有價格,而只是說我們不能對一份具體的情誼進行定價,這既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現實的無奈——對情誼定價很難。
當然,生活中很少有這種煩惱,因為我們不會去想著對情誼進行定價。但是,在金融市場上,幾乎所有的交易都要涉及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對標的進行定價。
如果定價是容易的,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金融市場的波動就不會這麼劇烈,更不會有市場是否有效的爭論。
換句話說,金融市場之所以出現這麼劇烈的波動,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金融資產定價很難,而人性的貪婪和恐懼導致的更大波動只不過是對這一難題的強化。
金融上,幾乎所有的重要的理論成果都涉及對於金融資產的定價,在這方面金融從業人員可供借鑒的研究成果非常多。
傳統金融理論上有:格雷厄姆“內在價值”定價法,主要利用會計和法律工具分析財務報表;巴舍利耶“價格變化服從鞅過程”;威廉姆斯“股利貼現模型”;以及“現金流貼現模型”等。
現代金融理論包括: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布萊克和斯科爾斯的“期權定價理論”。
儘管如此,定價還是金融市場上最難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同一標的市場有無數的價格,並且這些價格還總是在變動中。
這種價格的“飄忽”,在人性貪婪和恐懼的加持下,表現在市場上就是震撼人心的跌宕起伏,這既體現在這個市場上,也體現在一個具體標的上。
也是正是因為定價的困難,或者說是達成共識價格的困難,導致經常出現一個情況,即“高了又高,跌了又跌”:明明價格已經很高了,已經遠遠高於標的價值(如果有的話)了,可是還是繼續上漲;明明價格已經很低了,已經遠遠低於標的價值(如果有的話),可是還是繼續下跌。
不過,上述情況也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其轉捩點就在於自己是否進場(上漲趨勢中)或離場(下跌趨勢中),好像這個標的偏偏跟自己作對似的。只要自己不進場,上漲趨勢就不停;只要自己不割肉,下跌趨勢就不停。
而給投資者造成這種困擾的原因就是,給標的定價難。如果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更好的定價,即使面臨“高了又高,跌了又跌”的情況,我們也不會慌張。
然而,希望給標的確定一個價格,這種念頭想都不應該想,如果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是為了發現定價“聖杯”的話,永遠不會有找到的那天,因為價格的決定因素太多,即使找到所有的因素,也很難確定每個因素所占的權重。
無法定價,並不代表著難以衡量。從衡量的角度來說,關於定價的研究成果還是提供了參考價值,通過上述的定價理論,我們至少可以獲得以下資訊:
一是,其他人對於這個標的如何定價的,找到市場認同的大體價位;二是,通過這些工具,大概確定標的的合理價格區間;三是,這些工具能夠為標的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價格錨定作用。
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通過這些工具大體獲得模糊的正確就足夠了,不必陷入不知方向的精確中。
以評價當下價格是否“合理”為例,我們只需要將當下季度每股收益乘以4再乘以市盈率即可,得出來數值跟當下價格進行比較,這種模糊其實就足夠了。小數點或個位數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其實意義不大。
因為很多價格的波動並不主要是因為估值、定價是否精確導致的,以一個不斷強化的上漲趨勢為例(這裏只是描述了一種情況,其實一個不斷強化的上漲趨勢有很多種情況):
主流認為一個標的會有大趨勢,然後開始付諸行動;主流付諸行動的行為,導致標的的價格的上升;這種上升,強化了主流的認識,即這種來自外在的客觀事實,反向影響了主流認識,進而更強化了行動,繼續看多,這又導致趨勢的強化。
隨著價格的不斷上漲,有些人開始有獲利了結的心理,這導致趨勢的回調。不過,有部分人,或許是堅定的看多者,或許是等待回調時機的看多者,或許是空頭的平倉,利用調整買入。看多力量未減,導致股價再次上漲,繼續原來的趨勢。
之所以每個趨勢都有盡頭,除了前面多次回調對心理導致的影響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獲利回吐的壓力越來越大,這種壓力之所以增大,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價格有點高了,這種感覺部分就來自於對於標的定價區間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看多人的熱情減損,導致原有趨勢力量趨弱,尤其是二階的。
儘管這一過程中,原有趨勢的堅定守衛者,或新加入者,有動力繼續買入,但是隨著成本的增高,殺傷力相對減小。隨著壓力的增大,“上漲聯盟”內部心懷異心,不再鐵板一塊,導致下跌出現,這又反過來導致更多人開始懷疑上漲,趨勢逆轉,反向強化,尤其是價格偏離通過定價工具計算出的價格區間過多之時。
行走 · 記錄
照片在泰國華欣一個水上樂園。對於衝浪者來說,水流和波動是滑板的動力所在。如果沒有潮湧和海浪,衝浪也就難談充滿樂趣。
定價的困難,反映在金融市場上就是起伏的波動。這些波動就像潮湧和海浪,是金融市場衝浪者的動力所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定價的困難、價格的不確定性,正是交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