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21-06-02 編輯: 閱讀次數:48 ————
6月1日,修改後的《著作權法》開始施行,意味著文化金融核心內容之一——作為文化資產的著作權在法律層面獲得進一步保護,文化金融發展因此得到更堅強的護航。
新的歷史際遇,又將蘊育出文化金融哪些新的可能?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NBD”)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長、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巍。
適逢金巍出版新著,他對文化金融的發展做了系統思考。他通過新著《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資本力量》搭建了文化金融觀察與分析的一個合理框架,對“十四五”時期繼續借助文化金融推動文化產業繁榮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金巍在專訪中提出,需要在承認文化經濟也是新經濟這一前提下,在構建新經濟金融服務體系的框架下發展文化金融。
他還提出,文化金融發展的合理路徑已經產生,只要外部環境不出現大的負向變化,文化金融發展本身就會一直向前,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NBD:文化金融獲得新突破,需要建立在對其系統思考之上。您在新書《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資本力量》中提到文化金融的基礎邏輯。請問基礎邏輯具體是什麼?
金巍:這裏所謂的基礎邏輯,是指在研究視角下文化金融得以存在的規範性和規律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認識和語境。
文化金融是指基於文化產業的金融活動及相關體系。文化金融是個新興事物,文化金融實踐在國外比較豐富。但是作為一種獨特的學術研究範疇,文化金融卻是中國的一種創造。
我們需要說清楚什麼是文化金融,其中的邏輯基礎是什麼。比如,文化金融的“文化”是什麼?我們堅持這個“文化”主要指的“文化產業”,因為是文化產業為金融服務提供了邏輯基礎,沒有產業,金融服務將“無的放矢”。金融與公共文化供給的關係是文化金融中的不典型的一部分,並不構成文化金融存在的邏輯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引申出更進一步的邏輯,那就是文化金融的“天職”是服務文化實體經濟,具體來說就是要服務文化產業,不遵從這個邏輯,就可能走向文化金融的“虛擬經濟”。
NBD:在新書中,您搭建了文化金融觀察和分析的一個基本框架,請問具體是怎樣的一個框架?
金巍:這是我對文化金融進行觀察時由各種視角形成的一種結構。對文化金融進行研究時,一般有“從金融到文化”和“從文化到金融”兩種研究路徑,這取決於研究者的觀察視角。這本書的主要路徑是“從金融到文化”的,也就是從金融的基本命題出發,結合文化產業特性發現文化金融的運行規律,這是我作為觀察者的主線。
在這個主線上,我對文化金融的觀察是從學理解釋、實踐分析和體系構建三個方面展開的。第一方面,是關於文化金融的概念、觀點和基本理論的,這個方面是要從基本邏輯上取得一個學理上的合理性。這也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名為“時代芳華”。
第二個方面,是從實踐層面觀察文化金融,文化金融實踐活動會形成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並與前面的學理解釋形成共鳴。從實踐層面,也需要對文化金融的發展進行趨勢上的分析。這是這本書的第二部分“靜水流深”。
第三方面,是從金融服務體系建構角度的觀察和分析。因為金融機構及其體系始終是文化金融發展中更具話語權的一方面,從金融服務體系角度看待文化金融服務問題,往往能夠與金融機構取得更廣泛的共識。這個角度的觀察和分析,涉及幾個重要內容:文化金融產品、工具的創新,核心是“文化金融產品專屬化”;機構方面針對文化金融的組織創新和服務創新,核心是“文化金融機構專營化”;文化金融市場服務文化產業問題,核心是“文化金融市場專門化”;文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是“文化金融基礎設施專業化”。這是本書的第三部分,名為“基業長青”。
NBD:在您看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準,與文化金融發展水準是否有密切關係?文化金融重要嗎?
金巍:根據我們的研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金融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係,因而文化金融是非常重要的。
從政策角度上看,文化金融是文化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為了推動文化發展尤其是文化產業發展而進行的制度設計,這種政策對資本進行了“導流”,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本供給。
2009年開始,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開始出臺文化金融專門政策,2014年,文化金融政策在國家層面開始進入專門化階段,文化產業的融資市場持續走高。我們對文化產業融資規模增長和文化產業增加值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2014年之後,我國文化產業融資規模上升曲線高於文化產業增加值的上升曲線,處於迅速增長的時期,這段時間在文化金融政策驅動下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的資本更多地進入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增加值也處於“中高速”發展階段,這得益於文化金融發展的強力拉動。
雖然2016年後的文化產業融資規模開始出現下滑,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穩定在11%~13%這個區間,因為文化產業專案多為中長期專案,一般會在5~7年間開始有較大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文化金融的前期投資效果還在持續,所以在融資規模下降的情況下文化產業增加值未出現明顯下降態勢。
當然,除了規模增長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今後我們也要注意一些文化產業發展與資本之間關係的其他問題,比如文化消費的權利與公平問題,資本驅動下文化產品價值導向問題等等。在發展中,如果不重視規範發展,資本有可能會對文化產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直至影響產業發展走向。這是任何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時都會遇到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
NBD:相對於科技等領域的金融支持,請問文化金融發展為何相對滯後?
金巍:我經常拿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作類比,這兩者之間確實有較多的相似性。比如無形資產在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當中的地位就很相近,只不過科技金融關注的是專利,而文化金融更多關注的是版權。
兩者比較起來,文化金融為什麼相對落後?我想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從現代經濟發展歷程上看,科技與金融之間的現代經濟關係發展得更早,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就形成了較為緊密的產業關係。
二是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更加明顯。技術變革首先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技術會形成新的物質消費品,文化會附加於物質消費品,這兩者之間,前者的經濟價值更易評價,所以金融參與的動力也比較充分。
三是科技金融從微觀操作層面更有邏輯,比如無形資產評估中專利權的評估比版權的評估更有體系性。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文化產業或文化經濟在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覺得需要在承認文化經濟也是新經濟這一前提下,在構建新經濟金融服務體系的框架下發展文化金融。
NBD:請問您對中國文化金融迅速壯大是否有信心?
金巍:文化金融發展雖然快,但是橫向比較起來,其實還很弱小。從體系上看,文化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比如說基礎設施薄弱,這導致很多關鍵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這幾年文化金融發展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本來應該大力發展的文化產業股權融資,這兩年遭遇腰斬。我對文化金融發展還是有信心的,這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文化金融在未來發展中非常重要。文化金融是不是重要,取決於文化產業是不是重要。而要發展文化產業,就需要更多的資本注入,需要更高效的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發展不可能只依靠財政投入來發展。
二是隨著文化產業與金融之間的不斷磨合,“兩層皮”的現象正在弱化,一些作為體系要求和生態性要求的東西開始形成了,一些市場邏輯也正在形成,換句話說,文化金融發展的合理路徑已經產生了。所以,只要不是外部環境有大的負向變化,文化金融發展本身就會一直向前,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NBD:請問我國文化產業若要迎來新一輪繁榮發展,還需要怎樣的內外部條件來支撐?
金巍:現在文化政策環境是比較好的,文化產業在“十四五”規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兩會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同時也包含了“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戰略內涵。
在“建成文化強國”這一戰略目標下,我想社會各階層應該更加重視文化產業,因為要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發展文化產業。這是文化產業迎來新一輪繁榮發展的思想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支撐。
下一階段要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需要強化三種內部要素的支撐,也可以說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部驅動力。
一是制度要素,也就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體系的機制制度建設,從經濟學上,制度也是內因,尤其是相關的機制設計、產業標準及產業文化等。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核心問題是文化市場體系的體制機制建設。
二是技術要素,數字經濟來了,資訊經濟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問題,都要納入數字文化產業或數字文化經濟這個的新語境中來考慮。善用現代數字技術,能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三是資本要素,也就是我們今天談的文化金融問題,沒有資產支撐的文化產業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文化金融不僅是資本供給問題,沒有資產市場支持的文化產業也缺乏市場基因,沒有長久的市場競爭力。
1本文為《每日經濟新聞》原創作品。
2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於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等,違者必究。
3版權合作電話:021-6090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