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高級研究員汪軍:碳中和趨勢下,企業面臨的風險和機遇

———— 發佈時間:2021-04-26   編輯:  閱讀次數:50 ————

以下為第一財經對我的採訪稿整理,部分內容已在第一財經發佈。

 

1、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您認為我國工業製造業領域要踐行綠色低碳發展,面對這一轉型,需要制定怎樣的分步實施戰略,具體實施路徑應該是怎樣的?

 

綠色低碳發展這個概念太寬泛,我這裏就專注碳管理及碳減排這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的工業製造業,除了部分納入試點碳交易市場的企業以外,其他企業在低碳發展方面仍然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建議在低碳轉型方面,我國的工業製造業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來實施:

 

1. 摸清自己的碳排放情況

在自身碳排放是來自於哪些地方,排放量是多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做出有效的措施。所以,企業的第一步是摸清自身的碳排放情況和排放特點。同時,根據所屬行業的不同還要考慮是否要摸清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情況,根據國外經驗,一般對於高排放企業,重心主要自身的碳排放管理上,比如電力、鋼鐵、水泥這些企業。而對於低排放企業,特別是面向終端用戶的企業重心應放在供應鏈碳管理上,比如電子產品、快消品、日化產品等。

 

2. 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

一個完善的碳管理體系可以幫助企業全方位減少碳排放,同時幫助企業識別低碳轉型為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機遇。管理體系方面可以參考ISO14064來實施,內部有能源管理體系的企業,可以與能源管理體系進行合併。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還需要考慮是否建立供應鏈的碳管理體系。

 

其中在識別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機遇方面,企業要從大的戰略角度上分析,在30/60背景下存在多大風險和機遇。如果企業本身屬於高排放且是產能過剩的行業,那麼應考慮是否縮減規模或者進行業務轉型。如果企業所在行業是處於實現30/60目標最需要的行業,那麼應考慮儘快擴張。

 

3. 建立合理的減排目標,制定減排實施方案

設定目標有利於減排措施的快速落地,當然目標的設定不能一味地求高,要結合自身條件、國家、地方及行業政策、客戶需求等情況。必要時在合理的管道上對外宣佈自身的減排目標並定期發佈實施進度。這樣有利於獲得市場和客戶認可,提升企業形象。

 

減排方案的制定根據行業的不同差別較大,從大體上可以從技術創新、能效提升、燃料替代、新能源使用比列提升、設備電氣化、可再生資源利用、推動供應鏈減排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4. 參與環境資源市場

通過市場手段實現企業的低碳發展是未來實現30/60目標的主要方式之一。所有的碳排放都將實現碳定價是行業共識。所以無論企業目前是否為碳交易市場的控排企業,在未來的低碳發展路上,都將或多或少涉及到這個領域。企業可以適時參與碳交易、綠證交易、用能源交易等環境資源市場。一來可以在將來在列入控排企業後不至於太生疏,二來可以從經濟上量化企業自身在氣候這個領域面臨的風險和機遇。

 

 

二、企業之外,您提到“中國實現碳達峰的方式主要是調整能源結構和淘汰落後的產能”,如何具體理解調整能源結構、淘汰落後產能的說法?

 

首先調整能源結構和淘汰落後產能是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都經常提到的概念,只是在30/60的政策目標下,這一進程可能會加速。因為我認為這兩個措施都是立竿見影、且相對容易的措施,所以這會是我國的碳達峰目標的實現路徑。

 

調整能源結構就是指在同等用能的情況下使用碳排放更低的能源,同樣需要一噸標煤的能量,用煤的話大約排放2.6噸二氧化碳,用石油大約排放2.2噸、用天然氣大約排放1.2噸,而用風光水電這些可再生能源就可以視為零排放。所以調整能源結構的意思就是總用能不變的情況下,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列,降低煤炭石油的比列,天然氣目前來看仍然屬於低碳的,但總體來說是個過渡能源,可以適度發展。從目前各地能源的十四五規劃來看,也是在朝這個方向走。

 

淘汰落後產能的理解更為簡單,就是將某個產業中技術落後,能源及碳利用效率底下的企業淘汰掉,這樣可以迅速地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和碳排放的利用效率。

 

淘汰落後產能可以說是一個長期且棘手的事情,我國有許多產業都長期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但因為一些產業涉及到地方的稅收和就業,以及其他的利益糾葛,使得這項進程一直比較緩慢。但隨著全國碳市場的啟動,這一局面可能會被打破,淘汰落後產能的方式將從行政手段過渡到市場手段,隨著碳價的逐步提升,落後產能的排放成本會越來越高,最終被市場淘汰。

 

三、有券商近日發佈稱綠色投資有70萬億的市場,其中“碳中和”投資機會包括兩類:節能減排類(煤炭、公用事業、建材、石化、基礎化工、家電等)和新能源類(新能源、電力設備、有色等),並由此細分出12個賽道。您認為,基於盈利、成長可持續邏輯來說,哪些領域將被資本長期看好(可以從一二級市場來看比如哪些需要培育哪些已經成熟並有待爆發)?

 

我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節能領域因為已經實施了很多年,相關技術又比較分散,而且各細分領域的未來市場潛力都相對較小,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前,不具備長線投資的價值。

 

新能源電力和新能源車雖然在短期內有投資過熱現象,但從中長期來說仍然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這兩個大賽道裏面又分很多小賽道:

 

新能源車方面最主要的賽道就是整車製造,在未來的10~20年裏我國的私家車都將被新能源車替代,這將創造超過20萬億的市場,是一條既寬又長的賽道。從最近蘋果、恒大、百度、小米都宣佈要造車這點也能看出這個市場的未來潛力。

 

儲能方向也是現在的一大熱門,不但新能源車需要,新能源電力也需要。未來的新上風電光伏專案都將強制要求配套儲能設施,這將成為儲能領域新的增長點。

 

對於新能源車的主要配套充電樁,也是一個比較有潛力的細分賽道,目前相關技術已經成熟,但還未大範圍鋪開,因為充電樁的爆發要相對落後新能源車3~5年。 未來的充電樁配比要達到1:1,而現在的充電樁數量不到200萬臺,所以有超過500倍的市場空間等待挖掘。其他新能源車的配套設施諸如電機、自動駕駛AI、車載軟體等細分領域也有很大成長空間。

 

對於新能源電力來說,因為現在的發電成本本身已經低於火電成本,加上國家30/60政策的加持,毫無疑問整個產業鏈都將迎來大爆發,而且這個趨勢一致將持續20~30年。像風電專案公司、設備製造商、光伏的專案公司、光伏組件極其上游產業鏈,如矽料、矽片等產業,都是很好的長線投資標的。

 

至於正在處於培育期的市場,我推薦關注兩個。氫能和CCUS(碳捕獲利用和封存),這兩個領域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在未來可能存在競爭關係。我預測氫能在交通方面的應用可能僅僅在重型貨車方面有一定空間,而在工業領域的減排還有很大的潛力。像鋼鐵、水泥等工業企業很難實現完全的電氣化,要實現碳中和,要麼採用綠氫、要麼採用CCUS,所以兩者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水泥行業因為存在工藝生產的碳排放,光靠氫能仍然無法實現碳中和,只能採用CCUS)。但目前來看這兩個領域都處於培育期,技術方向仍不明朗,成本也居高不下。現在進行投資有一定風險,但相信在5~10年後會有很大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