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高級研究員金巍教授 | 文化金融十年在創新與變革中成長

———— 發佈時間:2020-08-11   編輯:  閱讀次數:82 ————

以下文章來源於當代金融家 ,作者金巍

 

當代金融家

《當代金融家》雜誌彙聚中外金融界精英,權威判斷宏觀經濟走勢、深度解讀重要金融政策、即時分享一線操作經驗;依託專業採編團隊深入機構,調研實務,觀察變革,報導典型案例,為金融界讀者提供鮮活的智力參考和決策支持,本刊以“讓金融家看得更遠”為宗旨。

  

編者按:本文發表於《當代金融家》雜誌,201912月。本次編輯有修正。本次編輯有部分修正。作者金巍,現任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

 

文化金融十年:在創新與變革中成長

金 巍


文化金融是一種服務於文化生產尤其是文化產業的金融業務領域。作為一種金融活動和特殊的經濟現象,文化金融具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有其自身的生命週期。2009年,文化金融進入生命週期的成長期。2009年,我國發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加大金融支持”,首次在國家戰略層面中較完整地規定了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內容。可以說《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發佈是我國文化金融發展進入成長期的起點,從那時起,文化金融發展已經整整十年了。十年來,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國文化金融發展確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概括起來可以從五個方面看。


1. 市場規模:高速增長並極大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


十年來,文化金融市場實現了高速增長,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較好的金融服務,實現了較好的資金融通、風險保障等功能。在銀行信貸、債券、上市公司融資、私募股權基金市場等各個方面,市場規模都在十年之間實現了飛躍。文化產業貸款餘額已經接近萬億,債券發行規模超過四百億,上市公司融資和私募股權融資年度數字均一度超過千億規模。雖然由於統計口徑不同,還無法把各個領域的數據統合到一起,即使統合,文化產業融資規模這個指標也會有不同的數字呈現,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通過這些指標看到,作為一種業態的文化金融發展較快,而且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在整體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處於中高速穩定增長時期,包括“十三五”時期,均未出現大幅度持續下降態勢,而是穩定在了11%-13%這個區間,這得益於文化金融發展的強力拉動作用。即便是這兩年在股權投資市場出現了較大的滑坡,但前幾年投入的私募股權投資還在起作用。2009年至2016年是文化金融發展成長期的第一個階段,是快速發展和不斷創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文化產業的融資規模達到了頂峰。由於金融監管趨緊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文化金融從2017之後進入成長期的中期階段。這一時期由於文化產業貸款餘額和債券規模仍有所增長,總體上看仍呈現穩定態勢,但局部波動劇烈,尤其在股權投資領域。


2. 產品與機構:進入文化金融初步專業化時期


文化金融產品創新主要形式包括:以文化企業信用為基礎設計產品;以文化資產為基礎設計產品;以文化企業收益權、所有權為基礎設計產品等。銀行、信託、保險、融資租賃、融資擔保等機構都有專門的文化金融產品設計並應用於市場。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一項調查,在受調查的111家銀行中,有40%以上的銀行都發行了文化產業相關創新信貸產品,主要種類有文創貸、影視貸、文化貸、大師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版權質押貸款、商標權質押貸款、藝術品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等。文化產業信貸創新產品加權不良貸款率為0.32%,明顯低於同期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1.74%。在文化產業保險產品方面,除了演藝活動財產保險、演藝活動公眾責任保險、演藝活動取消保險等11個試點險種以外,還有多種產品創新。十年來,保險行業正在針對演藝、動漫、影視、藝術品、會展等細分行業的特定風險,逐步探索構建文化保險產品體系。這十年,金融機構參與文化產業投資的密度明顯增強,很多銀行成立了文化產業特色支行、專營支行等。2013年10月,杭州銀行設立了************文創金融專營機構,此後光大銀行、包商銀行、青島銀行、北京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西安銀行、江蘇銀行等紛紛設立了專營機構。中國民生銀行、杭州銀行、北京銀行等較早設立了事業部制專門機構服務文化產業。在金融領域,出現了少量的文化融資租賃、文化融資擔保、文化小貸公司等專門服務於文化產業的金融機構。經過多年發展,在金融機構和文化企業領域,已經開始出現一批既懂得金融也懂得文化產業的專業人才。


3.資本市場:較為充分地利用多元化多層次資本市場


除了銀行信貸,文化企業已經能夠較為充分地利用多層次股權資本市場。根據wind資料庫估算,在信用債的證監會行業分類下,我國文化產業債券發行規模在2018年達到了465.96億元,而同一口徑下,。2012年文化產業債券發行規模只有39.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50.87%。我國政府鼓勵文化企業通過上市進行融資,我國已經約有二百多家文化企業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主板、創業板上市。文化類上市公司通過IPO和定增獲得了更多的融資,成為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題材板塊。2011年,我國文化類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規模只有234.82億元,利用股權融資的文化企業只有23家;而 2016年,融資規模高達1448.9億元,企業也達到了89家。在新三板掛牌文化企業數量約占總數量的13%;一些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始對文化企業提供專門服務,設置了“文創板”或“文旅板”;“中證報價系統”這樣的場外市場也關注文化產業,與相關部門進行了合作。十年來,我國私募股權基金在文化產業投資的熱度一度出現“過熱”的局面,我國投資文化產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較大的增長,基金管理規模、年募資金額、年投資金額都呈現高速增長趨勢,2016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之後,文化產業融資結構中占較大增量比重的股權融資部分呈現了急速下滑的態勢。金融監管環境趨嚴,這一方面是正在擠出非理性增長的成分,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投資熱情。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規模近乎“腰斬”。2018年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僅有747.84億元,融資企業數量也降到13家。一些私募股權基金退出文化產業投資領域,私募股權基金在文化產業的投資額在2016年達到了高峰,為1049.94億元,2018年降到了529.80億元,2019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有所回暖,但很難回到2016年的水準。從整體數據看,可以認為我國的文化產業融資趨勢正在脫離正常的社會融資平均水準。文化產業融資結構中,雖然股權融資比例或直接融資比例處於較高的水準上,但由於總量上的低水準,目前這個比例的意義並不大。


4.制度供給:形成文化金融政策體系雛形


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的背景之一是之前殃及全球的金融風暴,那一場金融風暴對我國的進出口直至整體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文化產業作為振興經濟的一個選項被重視起來。十年之間,由於這種經濟戰略的需要,金融與文化產業的關係被重視起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主要內容包括銀行業、擔保和再擔保、企業上市融資、上市後再融資(公開增發、定向增發)、企業債券等方面。此後,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發佈了一系列較有影響力的文化金融專門政策檔,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部,一是2010年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文化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另外一個是2014年文化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出臺的《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這都是全國性文化金融專門政策檔,其內容奠定了我國文化金融政策的基本框架。我國的文化金融發展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體現了後發國家以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的政府意志,這是我國文化金融發展區別於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特徵之一。經過十年發展,我國文化金融政策已經具備了體系化的雛形,主要體現在總體文化政策及金融政策、文化經濟政策、文化金融專門政策等幾個層面。在政策推動下,文化產業的各個行業都積極進行投融資實踐,資本市場爆發出了極強的活力,文化產業融資管道日益豐富,呈現了政策驅動與市場創新聯動,整體規劃與分業實踐共舉的局面。近幾年來,金融監管趨嚴,對文化金融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壓力,進入創新和規範發展並重時期。金融既要服務實體經濟,又要防範風險加強監管,又要改革開放,文化金融發展在近幾年遇到了極為需要平衡智慧的局面。2019年,有關部門發佈了《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與文化金融相關的內容較多,基本反映了我國多年來在文化金融政策領域的主要成就,也為未來文化金融發展定了一個基調和方向。


5. 技術變革:互聯網與金融科技的影響持續


從2012年起,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資訊技術、數字技術的變革對文化金融的影響逐步增強。幾年來,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金融體系的技術變革風起雲湧,金融監管部門正在大力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對文化金融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通過改造金融體系而影響文化金融,另一方面是正在形成全新的文化金融服務模式、平臺,出現以金融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的文化金融服務企業。比較典型的領域有文化企業征信領域的大數據應用、文化資產領域的雲計算應用、財富管理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版權管理領域的區塊鏈應用等。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今年發佈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是技術推動金融體系變革的里程碑事件。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區塊鏈之後,“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的精神正在被貫徹,金融科技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最好的時期。2019年,是金融科技與文化金融的關係承前啟後的一年,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金融科技變革將成為文化金融發展的主題之一。總體上,十年來文化金融發展經歷了豐富的創新時期,也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時期。我們現在的經濟形勢並不比2009年更好,我國2019年的GDP增長率已經逼近6%,下行壓力巨大,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來發展。文化金融仍然是極其必要的,必須增強金融服務文化實體經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