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20-07-24 編輯: 閱讀次數:52 ————
作者:金巍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專家顧問;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我國經濟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金融正在構建適應新經濟發展的新的服務體系,我們可稱為“新經濟金融服務體系”。對文化產業來說,如何在新經濟視角下發展文化金融,提供新型金融服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文化產業和新經濟什麼關係?如何構建一個更加有效率、有品質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
筆者在2019年9月舉辦的“每經國際文創金融路演中心(時尚發佈中心)全球發佈儀式暨首場路演活動”及2020年1月“NIFD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年會”等活動中提出,在新經濟時代應建立一套新的產業金融服務體系,需要在新經濟金融服務體系構建中思考文化金融進一步發展的新路徑。這裏,可以從思想認識、制度供給和技術變革三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和認識這個問題。
認識文化產業與新經濟的關係,明確發展新文化經濟的兩大路線
首先要從認識上解決問題。十幾年來,文化產業與新經濟的關係被忽略了,因而文化金融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我們需要明確:文化產業和文化經濟到底是否屬於新經濟?或者說多大程度上屬於新經濟?這決定了我們這個命題的合理性。
隨著當代經濟的不斷演進,新經濟的內涵有了更豐富的含義,我國政府提出的“新經濟”和“三新經濟”已經不僅限於純粹的技術經濟範疇¹,我們從中可以理解文化產業和新經濟的密切關係。需要認識到,無論文化產業被論證有多麼古老,但它仍是隨著經濟變遷而被定義的。後工業時代的文化產業,具有與新經濟天然的緊密關係。這種關係集中體現在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文化經濟正在演變為一種“新文化經濟”,這種新文化經濟是一種具有創新性、融合性和要素性特徵的新經濟形態。我們可以從技術範疇和非技術範疇兩個路線來理解文化產業與新經濟的密切關係,來認識新文化經濟。
第一,文化產業科技創新和數字文化產業崛起,是文化產業現代化的基本路線,也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互聯網時代的肇始,文化產業就開始匯流於新技術的進步,我國政府從2012年起積極推動“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數字經濟背景下,現代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融合形成了數字文化產業,數字技術正在展示著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文化生產、運營、消費及文化資產都在發展本質的變化。“三新”經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生產活動的集合,根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和《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在“三新”經濟體系裏面有很多內容都與文化產業密切相關,主要包含在先進製造業、互聯網與現代資訊技術服務、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現代技術服務與創新創業服務、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等大類中。(如表)
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
中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部分
第二,創意經濟和版權經濟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化產業展現了非技術範疇的新經濟特徵。
依靠“親近”科技成為新經濟不是文化產業和新經濟關係的全部。“文化創意”作為一種特殊的創新,已經表現為經濟和產業增長的內生要素,這是文化產業作為新經濟形態的另一條路線。文化經濟不僅限於藝術經濟範疇,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經濟的一部分在國際上得到認可²。我國多年來的實踐中,很多地方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來制定政策,這已表明了文化產業與創意經濟的緊密關係。我國經濟學家厲無畏認為文化創意作為一種資本已經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創意產業具有與傳統產業完全不同的發展邏輯,包括:產業驅動的軟性資本(知識、文化、人力資本等),資源的反復使用,環狀價值鏈,組織扁平化,顧客價值導向,邊際效益遞增等³。文化創意作為產業發展的一種內生要素正在被實踐所證實並廣泛認可,這也是一種新經濟。
非技術範疇的另一個內容是版權經濟。版權經濟與文化產業高度重合,美國版權產業和版權經濟的發展,從中可以看到知識經濟和法治經濟在文化產業的投射,為我國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借鑒。更重要的是,通過版權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有了更鮮明的現代文化生產特徵和消費特徵,其中,版權授權、版權運營、知識付費等新型產業模式使文化產業的新經濟特徵更為明顯。我們可以看到,以知識服務和版權服務為重要內容的文化產業新形態,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文化產業的絕大部分都正在成為現代服務業,這為文化金融提供了變革服務模式的新維度。
借鑒科技金融,補足制度供給中的兩個短板
雖然當前的傳統金融服務體系仍是保守僵化的,是滯後於新經濟發展的,但科技金融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仍為文化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與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不同,服務於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現代互聯網和資訊產業的產業金融飛速發展,形成新經濟金融服務的主幹。新經濟金融服務體系的一些特徵主要有:1)產品設計以知識產權等新型資產為中心;2)新型的風險評估體系;3)機構具有更靈活的投融資組合及機制;4)普惠程度更高;5)資本金融市場發展加速,等等。
新經濟時代的科技金融,金融機構在服務理念上開始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整個體系都開始發生一些質的變化,這些都值得文化金融發展借鑒。應該說,我國的文化金融政策體系也基本遵循了科技金融政策的基本路徑。但通過實踐來看,比較起科技產業金融服務的制度供給,文化金融的制度供給在關鍵環節和深度上是不足的,需要在新經濟的視角下進一步優化,所有的制度設計中,目前仍存在兩個主要的短板需要進一步補足。
第一,深化組織創新,鼓勵設立更具專營性的文化金融機構。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高新技術產業信貸方面的產品創新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主要特點是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等資產為中心進行創新。專門服務於科技創新的專營機構也大量出現,如以美國“矽谷銀行”為範本的科技銀行等,而且大多數銀行都有專門的科技支行。保險等其他金融領域的專營化也較高,如2012年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蘇州成立了科技保險專營機構。
文化金融領域的組織創新雖有進展,但遠遠不如科技金融領域。在機構上,服務文化產業的專營機構屈指可數,文化類保險機構至今沒有成立,一些早有政策設計的機構一直未能實現,顯然政策執行層在文化金融機構創新的問題上過於謹慎了。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9年6月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國的金融機構種類不豐富,佈局不合理,特色不鮮明,“過度競爭”與“服務空白”同時存在,應當著力發展更多專業化個性化金融機構⁴。
實際上,在現代文化經濟發展的今天,與科技向對應的以文化為動力的新經濟發展規模已經可以支撐很多專業化、個性化的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關鍵是如何在制度上給與認可和支持。
第二,堅持推動利用股權資本市場,推動場外市場專門化和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專門化。
科技金融的成功之處,很重要的方面是推動了資本金融市場的突飛猛進。現代資訊技術和互聯網產業發的發展,體現了高風險、高收益的產業特性,完全指望保守的、以安全為首要原則的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資本是不現實的,所以政府很早就通過政策和市場機制設計,推動金融從貨幣金融向資本金融模轉進,於是有了美國的納斯達克,有了中國的創業板和科創板,使現代資本市場呈現出極其活躍的局面。而對文化產業來說,不僅沒有專門的市場設計,即便利用現有的市場機制和架構,也常常受到監管的特別關照,近些年來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市場的急速退潮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同樣是高風險、高收益行業,文化產業在股權資本市場的利用和建設上仍是過於滯後了,需要在制度設計上留出更大的空間。文化產業資產市場專門化受制於文化屬性可能帶來相應的障礙,一些地方正在推動的“文創板”等設想也有些市場容納度和可行性的缺陷,但在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場外市場專門化方向,在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專門化方向,仍需要一些更大膽的探索。
依託技術變革,尋求文化金融發展新的飛躍
傳統金融服務體系的改造不僅需要制度支撐,還有一個重要維度是依靠現代技術變革。一些在新金融服務體系構建中的主要瓶頸,在新技術條件下已經能夠得到有效解決。金融科技正在重新定義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包括工具、機構、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等,為新經濟金融服務體系的重構提供了強力的支撐。依靠技術變革路線,文化金融也可以為新文化經濟提供更好的保障。某種意義上說,踏上金融科技的“班列”,是文化金融在新經濟框架下發展並實現飛躍的少有機會了。有些問題,比如文化資產評估問題,無論我們怎麼說文化產業是新經濟,以往都幾乎無法“破局”,而在新技術條件下,這些問題已經可以解決了。
第一,以大數據等技術平臺為支撐進行產品創新和組織創新。
傳統金融服務的產品是以標準化的名義而僵化的,幾乎是無法變通的,這在上個時代甚至是一種“驕傲”。但是新金融服務時代,依據客戶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產品已經成為可能,完全可以做到從“類”到“個”,這得益於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大數據技術的利用,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準確分析客戶的行為習慣、偏好、信用評價等情況,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對客戶開展針對性的產品開發和行銷,切實服務文化企業。
同時,那些曾經因為技術所限實際上形同虛設的互聯網金融創新部門,可以重新獲得生機。一些利用新技術建立競爭優勢的中小金融機構,因為風控能力的提升可以將文化產業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文化金融專營化機構的設立也會變得更具可行性。
第二,在新技術保障下建設和建立文化產業新市場機制。
文化產業是高風險、高收益特徵明顯的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一樣需要更多的風險投資,需要更充分利用股權投資市場。風險可控是傳統金融服務體系的首要原則,新金融服務體系需要更多改變,但在監管上仍受到風控制約。以往,文化眾籌等一些新的市場模式和機制,剛剛創新出來,因為風險問題而受到嚴格的監管,要麼夭折,要麼胎死腹中。場內交易市場通過金融科技應用可以更加高效、安全,而受益******的可能是場外交易市場。大數據提供更完備的風險資訊,區塊鏈技術構建安全可信的數據流平臺,人工智慧提供輔助性顧問諮詢服務,那麼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模式的全國性“文創板”是值得探索的模式,文化眾籌等曾經因為風險問題受到限制的市場機制,能夠煥發新的生命。
第三,依靠新技術構建文化資產評估體系和文化行業信用管理體系。
圍繞文化資產建立價值評估和價值實現體系。文化資產是能夠進行價值計量的文化資源,是一國競爭力的體現,在和平年代可比肩科技領域資產。以往我們只是在知識產權體系下對文化領域的無形資產部分(主要是版權)有一定的掌控,但範疇更廣泛的文化資產乃至文化資源都無法作為金融服務的基礎。隨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這種狀況將得到很好的改善。新技術平臺可以輔助人甚至取代人,能夠使各類文化資產的確權、估值、交易更加科學化。不僅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這個支柱得到夯實,其他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築、文物、藝術品等實物資產的價值評估也將科學化和體系化,而文化數據資產也在新技術條件下將成為最重要的文化資產類型。
在傳統金融服務體系下,可資擔保的資產永遠比信用更加可靠,尤其是在銀行信貸領域。我國政府一直提倡和鼓勵提升信用貸款的比例,但是如果不能解決信用管理或信用評估體系問題,這一直是難破的“死局”。南京“文化征信貸”是一種基於大數據信用分析支持小微文化企業信用貸款的金融產品,由金電文創公司與南京銀行科技文化支行等銀行共同設立,在文化企業征信方面提供了不錯的案例參考,從中可以看到,大數據等新技術已經為信用管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新平臺和新體系下,每個市場主體和個體的經濟行為都清晰可見,金融機構和相關部門都可以依據新的體系利用信用數據,信用數據只需要在經濟和倫理平衡的模型下輸出就可以了。
注:
1. 上個世紀90年代,“新經濟”在美國興起,這個辭彙描述了當時美國正在蓬勃發展的資訊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包括中國的亞洲一些國家很快也開始在新經濟方面實現飛躍,21世紀的全球新經濟發展態勢形成。在中國,關於新經濟的內涵正在發生演化並得到豐富,呈現了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新經濟”一詞在2016年“兩會”期間正式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的“新經濟”內涵與“新常態”發展時代緊密相關,基本內容是“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
2. 如英國文化經濟學家露絲・陶斯(Ruth Towse)在編著新版《文化經濟學手冊》時寫到: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將文化經濟學過去的範圍擴大,將創意產業和相關的版權法問題包括進來
3. 厲無畏、王慧敏,創意產業新論[M],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78-79頁。
4. 見《郭樹清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上的開幕致辭》,中國銀保監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brc.gov.cn/chinese/newShouDoc/A73E721642B74F87B5297D779676E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