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鄭磊:深圳模式的經驗是什麼?

———— 發佈時間:2020-09-05   編輯:  閱讀次數:76 ————

 深圳如何能夠平地一躍,成為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的樣本,是各地城市管理者都想搞明白的問題。但真正能夠深刻理解深圳成功精髓的城市並不多。而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開始反思,為什麼學不像,不僅沒有趕上深圳前進的步伐,反而差距越來越大了。

  對於二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筆者至今印象深刻。當時就職於一家剛進入中國的美資上市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地對我說,他非常喜歡深圳,這是一個“小政府,大社會”,與內地其他城市完全不同。今天看來,這仍然是深圳有別於其他內地城市的******特點,也是很難學習之處。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集中管控、盛行“官文化”,全社會一切活動聽從政府指揮,這就是中國城市典型的文化和制度基礎。在這種政府包管一切的社會環境中,市場必然直接受到政府管理,根本無法按照自身規律去發展和運行。而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才應該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一個被各種行政干預束縛了的市場,必然無法展現活力。試看當下政府包辦一切的城市,市場毫無例外都了無生機。內地城市管理當局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難重振市場活力的,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

  一個正常的生態應該是社會監督政府,政府監督市場,讓市場和市場參與者在正常環境下獨立自主地發展。如果政府權力太大,不受任何社會力量的調節,而政府又傾向於深度介入市場,則市場經濟無法建立,更談不上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良好發展。

  市場很重要,但是高效市場並不是自發形成的,這種認識已經得到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界的認可。市場通常是可自行調整的,但也會出現失效,此時政府可以適當介入,加以引導,可以讓市場及時脫離失效狀態。而政府也經常失效,特別是在同市場互動過程中的失效,此時就應該有來自社會層面的監督,調整政府不當的行為,由此實現市場主體、市場環境、政府管理和社會監督的有機生態。在歐美發達國家,政府也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從財政政策到產業政策,以及市場監管制度,這些都是以政府為主的市場相關領域。政府是市場的監護人,其職責在於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當出現市場失效時,對其進行必要和有限度干預,讓市場能夠高效率運作。

  市場失效情況經常發生,我們可以看到,凱恩斯宏觀經濟管理理論已經被西方國家用於調整總需求,而不少發達國家也採取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對供給端發生的失衡進行調整和引導。在維護市場公平方面,西方各國都重視監管,尤其是限制過度壟斷,保持合理的市場競爭狀態。政府的上述工作需要高超的能力,也是一門經濟管理藝術,並不容易做好,這也是內地城市管理者應該學習和掌握的關鍵技能。

  過去四十年,深圳政府很多工作是在為企業搭臺子,完善市場管理機制,降低營商成本,並通過前瞻性的城市發展規劃,通過政策傾斜,引導市場主體向著有利於城市和自身的方向發展,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深圳引導產業創新的各種政策,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等,不僅領先內地各城市,而且政府認真在執行,從戰略層面引領城市發展。這與許多內地城市,政府直接插手市場的做法完全不同。

 “大社會,小政府”絕不是無政府。政府不插手具體市場活動,但要負責搭臺子,監督市場正常和有效運行,這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正常的企業不需要政府來管,這是企業家的工作。如果市場發生了政府不希望出現的問題或傾向,而又不屬於違法範疇,則政府可以通過合適的經濟管理工具,比如建立制度和制訂政策,對市場主體加以引導和督促。市場存在交易成本,政府可以通過有效的市場管理,******程度地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另外,創新活動存在成本和不確定性,政府可以提供創新扶持政策,提供公共創新平臺,將企業創新的資金門檻降低,甚至可以發起創新扶持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創新創業領域。

  深圳很多做法首先來自戰略層面的設計,即政府把大問題想明白了,剩下才是具體如何做的問題。而內地政府******的障礙不是在“術”的層面,而是應該明晰城市經營管理之“道”。政府應放下身段,讓社會各主體職能歸位,全力做好政府該做的工作,提供便於企業家施展技能的市場環境。這是基本要求,在做好這一步之後,還應學習通過發展戰略和制度、政策引導市場主體的方法,既不亂為,也要有為,不斷提高城市經濟管理能力。

本文轉載自《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