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鄭磊博士:敘事的經濟學與經濟學敘事

———— 發佈時間:2020-05-06   編輯: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經濟行為與中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鄭磊博士  閱讀次數:33 ————

作者 | 鄭磊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經濟行為與中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希勒在採訪中提到了《敘事經濟學》這本書,他將此次新冠疫情視為一個故事、一種敘事,也就是說,新冠病毒自身可以作為一個故事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發生。人們對於大蕭條的恐懼與現在對新冠病毒恐懼是類似的。

 

 

 

 

經濟學界已經完全習慣了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採用簡單到近乎脫離實際的假設,通過研究許多易感知、易追蹤、易整理的定量指標,解釋經濟現象,並對經濟行為做出預測。對於經濟學的方法論缺陷,一些批評可謂非常尖刻,“當經濟學家試圖用純經濟學術語去解決倫理、文化和社會價值的問題時,他們也在愚弄其他理論,不過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被愚弄的其實是經濟學家自己”(Morson and Schapiro2017)。道格拉斯·諾思(2005)強調了人類意向在經濟制度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些意向基本上以敘事形式展現。

 

我們無法從純粹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來解釋和預測現實世界,更無法用這個改變世界。這是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漸次脫節的一個明顯後果。新古典經濟學方法論數十年來都受到質疑,為了擺脫理論預測與實際不符的尷尬狀況,很多西方主流經濟學家也在反思,近年來,行為經濟學、複雜經濟學等領域的進展,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路徑。

 

主張經濟學應參考人文學科,融入有溫度、有感知的社會生活和歷史場景“敘事”的想法早有人提出,而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希勒將其發展成完整的理論框架,則是一個創舉。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Sterling)講席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和專欄撰稿人。標準普爾/凱斯-希勒房價指數開創者。曾出版《非理性繁榮》《動物精神》《釣愚》(後兩本與喬治·阿克洛夫合著)等暢銷書。

 

希勒2017年提出“敘事經濟學”這個說法,並聲稱相關工作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他在新著《敘事經濟學》一書中,獨闢蹊徑地將“敘事”引入經濟學領域,使其成為解構經濟現象和進行更準確經濟預測的一個重要維度。這是一個值得讚賞的嘗試。筆者結合自己對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的一些研究和感悟,為這本書做一個初步的解讀。

 

01   那些史上留名的有趣敘事

 

希勒教授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Narrative Economics),提出了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範式。他給出了兩個主要觀點:人的行為不滿足新古典主義的理性假設;經濟波動主要受到敘事的影響。這裏的敘事(Narrative)特指在公眾中可以像病毒一樣傳播的故事。這類故事也不限於常見形式,還可能是一首歌、一則笑話、一個理論、一條注解或一項計畫,但是具有共同特徵是能夠激起情感共鳴,可以輕鬆地通過日常談話得到傳播。

 

希勒在這本書裏充實了他在論文裏無法容納的有趣的歷史敘事,即他所說的“可感知的歷史”,這些歷史細節非常鮮活有趣,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其所研究的過往經濟事件的瞭解。這本書包含了恐慌、信心、節儉/炫耀性消費、金銀本位制、自動化、人工智慧取代勞動力、房地產週期、股市泡沫、通脹9個長期經濟敘事的分析。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了來自民間的一手歷史文獻資料,呈現了經濟事件背後的豐滿現實,可讀性和史料性非常強,顛覆了人們對經濟學理論刻板枯燥的印象。

 

 

 

希勒的這個研究範式關注的是其他人對重大經濟事件的講述——像病毒般傳播的(流行)敘事:故事中的觀點被人口口相傳;人們努力生成新的可傳播故事或讓故事更具傳播力。

 

比特幣敘事就是這樣的例子。比特幣的價值如何在短短幾年間從0上漲到3000億美元?希勒認為比特幣的價格一度在40小時內上漲了40%,這種波動性是經濟敘事的傳播力的體現。在從事比特幣交易的人中,很少有人真正瞭解這項技術。但是技術理論並不是敘事的核心,他們只需要知道這個想法是一些聰明絕頂的數學家或電腦專家提出的即可。

 

比特幣敘事的核心要素有兩個,一個是無政府主義,另一個是造富效應。無政府主義始於1880年左右,1840年由蒲魯東等人提出理論,影響持續至今。比特幣將無政府主義作為敘事的核心要素,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迅速引起了一部分大眾的強烈情感共鳴。比特幣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無政府主義社會的理想。這是一則為了傳播而精心設計的敘事,有效地捕捉了無政府主義精神,讓非專業人士和市井小民也得以參與敘事,建立起身份認同感。比特幣也是一個尋求經濟賦權的故事,比特幣是匿名的,完全不受政府控制和影響。經濟不平等加劇使得人們對政府失望的同時,希望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經濟狀況。

 

還有一點就是,這個敘事包含了很多民眾喜聞樂見的發家致富故事,因而極具感染力和激勵作用。中本聰的神秘身份又增添了比特幣敘事的浪漫色彩,人們喜歡神秘故事,喜歡揭開神秘的面紗,如果沒有對這個神秘謎團的反復宣傳,傳播率可能不會這麼高。比特幣在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期間出現了第一波價格飛漲。

 

如果我們細分一下比特幣敘事,將其分為學術敘事和大眾敘事,通過能夠檢索到有關比特幣的文獻,就能看到學術敘事和大眾敘事在傳播力上的顯著差別。比特幣技術核心演算法的文章數量不足百篇(數字簽名演算法這個術語帶有專業性,看上去枯燥乏味,顯然不那麼令人興奮),而提到比特幣的文章則多達15000多篇。比特幣是面向未來的,這種簡單的漂亮話更容易被人記住和傳播。比特幣兼具民主化和國際化兩方面的吸引力,其賣點是沒有任何政府可以控制或阻止它。無論是否正確,確實很吸引眼球。

 

 

 

人們對某個敘事感興趣,恰恰是因為其他很多人都對他感興趣,這裏充分展示了傳播的特徵。通過滾雪球和病毒式傳播,一個敘事可能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驅動力量。這是一個對於經典經濟學研究全新的視角。按照希勒的邏輯:如果能夠預測到哪些經濟敘事會再次流行,也就有可能預測相應會出現的經濟行為和經濟運行狀況。

 

書中還展示了一些和大家關注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敘事統計數據,比如“美國夢”。

 

 

 

我們從這幅圖上可以看到在近200年間,“美國夢”是一個深受民間熱愛的宏大敘事主題。尤其是二戰之後,無論從新聞報紙還是書籍,其出現頻率的上升幅度都體現了這則敘事的迅猛傳播,目前可能處於“波峰頂部”,出現了下行的可能趨勢。這個敘事的傳播不斷受到人們喜聞樂見的屌絲逆襲傳奇故事的烘托,然而,研究美國經濟史的學者已經留意到,近二三十年,美國中產和以下階層並沒有從全球化中獲益,甚至出現了向下流動,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夢”敘事流行趨勢出現了疲軟現象。從這個敘事興起的80年估算,也許會有80年的震盪下行和一段穀底盤旋期,而這也許對應的就是美國經濟霸主地位被取代的歷史進程。

 

面對即將進入的新康波週期,筆者認為數字經濟是一個新時代最重要的社會形態,人們最關心的一個議題是自動化、人工智慧是否會改變人類就業形態和生活。與此相關的敘事是“技術性失業”和“勞動節約型機器”(見下圖)。

 

 

 

新型機器有可能取代人工並導致大規模失業的擔憂由來已久,其中包括發生在1811年的盧德派事件、18731897年的兩次蕭條恐慌。到了19世紀,人們對技術性失業的擔憂成了中心話題。在經濟蕭條時期,很多人會失業,此時這種敘事尤其具有傳播力。以目前情況看,這個敘事將在未來某一段時間成為熱門的經濟敘事,並對經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流行一般至少會有兩次高潮,我們看到技術性失業之前經歷了一次流行高潮,所以還會有第二次高潮,筆者認為應該和人工智慧應用有關。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人工智慧敘事在2000年之後出現快速流行。要留意的是,這張圖展示的時間軸非常短,因為這是比較新的技術,其前身是“自動化”,作為同類敘事,人工智慧是開始。參考“自動化”敘事的流行特徵,人工智慧的敘事也可能出現這種快速週期波動性。

 

 

 

《敘事經濟學》向我們展示了流行敘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從而對經濟結果產生影響。有鑒於此,對於上述這些即將出現的未來敘事的理解,也應有助於我們思考和制定出符合經濟波動規律的行動策略。

 

02

02 經濟敘事的理論基礎:流行病學視角

 

 

希勒的“敘事經濟學”實際是有關經濟波動的一個新理論,在驅動經濟的傳統因素之外,他加入了一個新的重要元素:通過口述、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傳播的大眾敘事。這種敘事不一定特別突出,但是傳播力非常強。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真實、重要和明顯的經濟變化機制和預測因素,將敘事傳播納入經濟學理論,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好的預測。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如果一個節儉的經濟敘事在某國20%的人口中傳播,而這部分人口因此決定推遲購買新車,這部分支出的減少可能足以讓該國經濟遭受較大衝擊。

 

敘事與經濟結果之間的這種關係非常複雜,而且會隨時間變化。希勒認為流行病學模型非常類似敘事流行的規律。目前全球正在經歷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我們觀察到,傳染病的傳染力下降,確實得益於隔離措施和易感人群的減少。當然,最根本的解決途徑仍然要依靠醫藥和疫苗免疫。早在1377年,威尼斯在瘟疫期間就對海上抵達者實行隔離30天,陸地抵達者隔離40天的措施。隨著染病者產生了抗體,感染率也會逐漸降低。要戰勝而不是消滅流行病,唯一要做的就是將平均傳染率降到平均康復率以下。在流行病學裏有一個概念是疾病的基本再生數,這個數字通常低於人類關係網絡的平均度數,也就是說,流行病通常不會傳染給一個攜帶者認識的所有人。但是不同的病毒攜帶者的傳染力是不同的。超級傳播者類似人類關係網絡中的超級節點,對於流行病和敘事的傳播,都具有重要作用。(具體內容可參閱馬修·傑克遜《人類網路》一書,中信出版社,2019年。)

 

 

人類網路:社會位置決定命運

 

病毒的基本再生數根據疾病本身性質不同,具有不同的傳播特點,敘事也具有類似特徵,不同的網路會流行不同的敘事。比如,學術界流行的敘事和市民大眾間流行的敘事通常不一樣,哪怕事關同一種現象。

 

經濟學者圈有一些共用的專業敘事。比如一些經濟模型,具有更平穩的傳播。

 

 

 

而經濟波動主要是由各種過度簡化且易於轉述傳播的經濟敘事驅動的。過於抽象的經濟學理論需要更能打動人心的形式,才能在普通大眾中加快傳播,但通常也只持續一段時間,如果不改頭換面,其影響力會逐漸消退。這種現象與病毒變異非常相似,更新的傳播性敘事導向經濟事件,經濟事件再導向改頭換面的敘事。遺忘率高的敘事往往是孤立的敘事。能像病毒般傳播的經濟學理論,需要一些個性或者故事,拉弗曲線就是這樣的例子。

 

 

 

拉弗曲線在1974年被提出時,並沒有出現病毒式傳播。財經記者萬尼斯基寫的有關拉弗曲線的故事,與這個敘事被瘋傳有很大關系。據說拉弗曾在與幾位華盛頓高官共進牛排晚餐時,在一張餐巾紙上畫出並解釋了這個曲線的意義。儘管拉弗本人否認了這個情節,然而這個故事已不脛而走,變成經濟學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故事的傳播力不受其真實性的影響,能夠博人眼球並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就能夠風行一時,無論是否真實。

 

在這個餐巾故事的病毒式傳播過程中,畫在餐巾紙上的曲線圖這個小細節可能使這個敘事最初的傳播率高於遺忘率。要講好這個故事,必須將場景設置在一家高檔餐廳,在場的有華盛頓高官,還有一塊餐巾:拉弗曲線如此重要,以至於一位經濟學教授情不自禁地在一家高檔餐廳做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以便讓政府官員瞭解其思想的不同尋常之處。這個故事的豐富的視覺形象幫助它從經濟學奇聞軼事演變成長期記憶。餐巾(而不是一張普通紙張)這個視覺細節可能降低了人們遺忘這個敘事的速度,從而幫助它傳播到了更多的人群。刻畫引人注目的視覺形象是病毒式行銷的一個助推器。而這個敘事最終讓大家注意到它可以被人們拿來證明對高收入人群大幅減稅的合理性。正是得益於這種流行病式的傳播,作為供給經濟學的一部分,拉弗曲線對觸發公眾對減稅的強烈要求做出了貢獻。當人們感覺自己與敘事中的人物或事情存在關聯時,傳播力會達到最強水準。特朗普的成功當選與把他描述成強硬聰明的交易商和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的敘事之間肯定存在某種聯繫。

 

希勒指出傳播力取決於敘事被帶入談話的概率。新穎的想法和概念可能會提高傳播的概率。至關重要的是瞭解創作高傳播性的新敘事的“少數人”的影響力。通常這些人並不出名,傳播這些敘事的往往是名人。但是只有在目標受眾認識並認同這個名人時,敘事才能達到******傳播效果。

 

敘事大行其道依賴附屬元素:人情味,身份認同,愛國情懷。希勒認為當文化、時代思潮和經濟行為發生快速變化時,就會通過敘事體現出來。敘事往往會和一時的風尚和短暫的狂熱融合在一起。敘事的流行也具有週期性,與經濟活動的週期性有關,與人類的遺忘曲線有關。但是和某些傳染病一樣,處在流行低潮的一些經濟現象相關的敘事很可能重新獲得流行的動力。

 

03

03 經濟敘事與經濟行為:進一步思考

 

 

希勒的敘事經濟學思想與行為經濟學是相容的。希勒用“經濟敘事”這個工具嘗試解釋個人的認知和情緒如何影響經濟活動和經濟政策,乃至對經濟波動產生了很大作用。這本書的目標是鼓勵人們識別那些能夠幫助定義重大經濟事件的經濟敘事,並將其納入思考,提高預測和處理這些事件的能力。

 

行為經濟學提醒經濟學家不要再想當然地認為人們總是理性行事。人的認知和情緒隨時都會出現偏差,而有些偏差是系統性的,可以預見的。從敘事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對於歷史的認識不是基於客觀事實(當然還原歷史事實本身就是一個艱巨挑戰),而是根據這些敘述產生的複雜的心理反應。希勒強調這種敘事一定包含了人的主觀反應,引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對於敘事的研究,並通過統計數據和曲線對一系列經濟事件做出解釋說明。

 

我們可以從心理和行為角度解讀特定敘事的流行現象。人類有強烈傾向去揣測他人的想法。共情使得人們主觀上願意選擇相信並傳播符合自己心情或認知的經濟敘事,也就是說,人們更喜歡傳播自認為別人喜歡的敘事,喜歡聽那種可以向別人轉述並讓別人喜歡的敘事。這樣有利於創造集體共情的氛圍。

 

 

 

暗示性指的是人類個體會下意識模仿和回應他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晚期。《暗示心理學》出版於1898年。1922年曾在美國舉行巡迴簽名售書的法國心理學家米勒·庫埃是自我暗示運動最有影響力的支持者。暗示性和自我暗示這兩個詞在1920年左右達到峰值,表明那個時代的人可能已經發現其他人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這類敘事會讓他們預期羊群行為的發生,並有可能為這樣的行為推波助瀾(與羊群博弈)。人類心理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這個觀點與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截然相反。

 

群體效應會將敘事傳播很廣,並影響到特定群體的經濟行為。比如大蕭條的各種敘事抑制了炫耀性和奢侈消費,導致新車購買量明顯下降。而這樣做的結果確實削弱了高端出行和娛樂市場,減緩了大蕭條期間的經濟復蘇。有關節儉的共情隨著經濟好轉而減弱,這類敘事的影響力也逐漸降低。一個例子是節儉敘事從1990年後在日本廣為傳播。1993年日本出版了一本《清貧的哲學》,當年售出了35萬冊,其主人公“良寬”出現在黃金時段的電視連續劇和雜誌的封面故事中,日本消費者竭力仿效這個奉行簡單生活的德行高潔的形象。這種新的美德一直貫穿了日本“失去的十年”,形成了長期記憶。長期流行的敘事有可能影響人們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流行敘事會對政策導向產生影響,一個例子是20世紀下半葉流行的“自由市場足夠有效率”,不會因政府干預而進一步改善,引發了公眾對政府監管的反對之聲。人們成立了根據行為經濟學的間接制定政策的經濟智囊團,如英國政府2010年成立了行為洞察小組。根據經合組織的統計,現在全世界約有近200個這樣的小組。

 

創造新敘事或改造原有相似的敘事使之重新流行起來,這些敘事塑造或改變了人們的經濟行為。但是,筆者認為其關鍵在於是人們選擇或創造了經濟敘事,而不是相反。少量經濟敘事能夠出現病毒式傳播而大多數不會流行,可能取決於人類與經濟環境相互作用的要素。記憶不僅與記憶事件附著的情感有關,也和社會心理有關。與他人產生身份認同或與他人共同經歷的記憶更有可能被記住。長期記憶的形成涉及大腦多個區域,包括視覺圖像處理區域。這裏要申明的是敘事經濟學並不是要刻意誇大意識本身的作用,而是強調其承載的形式,是非常具體的,物質而非單純意識的東西。

 

經濟敘事是經濟現象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敘事是時代的產物,敘事反映了個體的某種認知,是帶有主觀性和個體差異的描述,符合資訊傳播規律,一部分會成為共同敘事,而這部分又可以分為不同社會網路裏的共同敘事,比如學術敘事,公眾敘事。由於網路圈子不同,這兩種敘事很難在不同圈子之間分享,必須經過特殊加工處理。

 

只要相關或類似的經濟現象不斷出現,這類敘事(同一類來自不同個體的敘事)就會不斷重複和變異,很難說是哪個敘事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各類敘事在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希勒也承認重大經濟事件通常不是由單一敘事造成的。可能有很多表面看似不相關的敘事產生了同樣的效果,目前還無法做到一一對應的區分,這是敘事經濟學本身特點造成的。

 

目前確實沒有有力的證據證實經濟敘事對經濟波動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理解經濟波動的必要視角,但應該遠不是最重要或唯一重要的視角。一些經濟敘事肯定能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也只有在經濟現實能夠完全配合的情況下,才能自我實現。儘管經濟學界以前過於忽視這種因素了,我們仍無法將這種因素視為最重要的因素。想搞清楚複雜的經濟行為,必須將諸多與經濟決策相關但相互對立的流行敘事和觀點納入考量。流行觀點或敘事影響了很多經濟活動中的變化。要做出更準確的預測,則需要更敏銳地察覺流行敘事的影響。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應該在系統研究衡量相互矛盾的敘事的影響力方面有用武之地。

 

希勒這本書詳細回顧了經濟生活中主要的經濟敘事,有些敘事在此之前還處在人們模糊的記憶中,呈現為零散的資訊點或知識片段,而在這本書出版之後,無疑會得到強化,變得更加清晰和完整(也將更加生動有趣,我們應該感謝希勒所做的這項歷史軼事收集整理工作),按照希勒的理論,顯然將會對即將到來的經濟產生更明顯的影響(筆者認為可能會偏負面一些,人們在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更容易被過去的經濟蕭條敘事打動)。所以,關注經濟波動的人們,顯然不應該忽略掉這本可能會產生更顯著影響力的有關“經濟敘事”的經濟敘事讀本。我們權且將這個現象作為經濟學敘事必然會受到敘事經濟學影響的一個注腳吧。

 

04

04 新冠疫情下的敘事演繹

 

“大蕭條”得名於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1934年的同名著作,當時是一個“學術敘事”。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引發了全球性經濟蕭條。在美國,此次蕭條從1930年持續至1941年(包括1929-1933年,1937-1938年兩次經濟收縮),失業率一直高於8%。影響僅次於“大蕭條”的是“大衰退”,在美國也發生了多次,分別是1973-1975年(與石油供應有關),1980-1982年(與中東戰爭有關),以及2008-2009年的嚴重經濟衰退。

 

這些衰退、蕭條記憶和敘事中,“大蕭條”的敘事影響最深、******,其中包含了許多對人們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事件,如銀行倒閉、罷工、農作物歉收或大量銷毀,人們從過去的記錄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恐慌情境和長時間的節儉生活。

 

 

 

如今,受到新冠疫情和國際油價的雙重打擊,美國市場出現了崩潰前兆,經濟活動的停滯加重了人們對經濟將陷入衰退或蕭條的擔憂。人們從2019年底無憂無慮的樂觀狀態,正在迅速調整到另一種相反敘事之中。90年前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場景再次出現在威斯康星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奶農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為此,媒體就“大蕭條又來了嗎?”採訪了希勒教授。希勒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但是他也擔心若疫情還將持續12年,人們當前焦慮、恐懼的心態會成為未來十年裏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與1929年股市崩盤造成的恐慌心理非常相似(澎湃新聞,2020413日)。

 

我們從書中提供的“大蕭條”一次出現的頻率可以看到,這個敘事真正算得上流行的時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衰退”和本世紀初次貸金融危機期間發生的,而且新聞報紙對這個敘事的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兩次流行具有相同的特點,就是每次流行有兩個波峰,而且時間比較靠近。中間大約間隔了三十多年。我們因此也可以做個推測,即2009年左右的“大蕭條”敘事流行的第二個波峰可能即將在當下發生,甚至會比十年前的流行表現得更為強勁,從而對經濟產生更大的負面衝擊。

 

希勒在採訪中提到了《敘事經濟學》這本書,他將此次新冠疫情視為一個故事、一種敘事,也就是說,新冠病毒自身可以作為一個故事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發生。人們對於大蕭條的恐懼與現在對新冠病毒恐懼是類似的。

 

我們現在面對的“大蕭條”敘事本身就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而這次傳染的背景正好是新冠這種讓人恐懼且捉摸不透的狡猾的傳染性強的病毒。這次是對病毒的恐懼,同時疊加了對“大蕭條”敘事的恐懼。

 

 

 

我們再看希勒對恐慌敘事的研究,他發現金融恐慌敘事率先出現,隨後是商業信心危機敘事,再是消費者信心危機敘事。金融恐慌這一敘事的使用頻率在1907年恐慌之後達到峰值,隨後美國通過了《奧爾德裏奇—弗裏蘭法案》,創建了中央銀行的前身——國家貨幣委員會,1913年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美國的中央銀行由此成立,其使命是提供“解決商業恐慌的方法”。1930年以後,這一敘事出現了變化,商業信心缺乏和後來的消費者資訊缺乏更多的是因為絕望,depression這個詞有了另一層含義:一種憂鬱或沮喪的心理狀態,也被更多用於描述經濟收縮,這是當時一種新的基於心理狀態的經濟敘事。

 

 

 

我們從“金融恐慌”和“信心”敘事詞條的統計數據中看到,除了“消費者信心”處於較高位,其他詞條都處於前一個波峰之後的波谷位置,有可能繼續保持低位震盪,另外一種可能是由於消費者信心遭遇較大打擊而回落,在新一輪金融恐慌的觸發下,重新興起一波“恐慌”敘事。這個概率不算小,美國股市和債市在3月份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流動性危機”,股市短時間裏連續熔斷了4次,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恐慌。目前雖然在美聯儲無底限提供流動性支持以及大幅降息、QE下已經有所緩解,但無法預測之後是否會出現更多的“黑天鵝”事件。金融恐慌的危機已經出現,陰霾也尚未散去。我們從下圖看到“股市崩盤”詞條的新聞報紙出現頻次,再次出現峰值的可能性還是相當高。而且下次可能出現的是包括“債市崩盤”在內的金融市場震盪。

 

 

 

目前國內談論“大蕭條”的文章還不算很多,在學術界已經出現了重提“大蕭條”敘事的動向,筆者認為重要的是觀察民間對這個“恐慌”和“大蕭條”、“大衰退”敘事的關注情況。畢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敘事離當下的人們太過久遠,那是美國上兩代人的記憶,而中國的類似場景發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和“大饑荒”年代,只能從過去的文獻中找到當時淒慘的記載。這種古舊敘事必須經過一番“改頭換面”,才能引起當下人們的“共情”,並重新獲得傳播影響力。新的“大蕭條”敘事需要新的故事元素和賣點,人們也許會努力為自己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大蕭條”圖景,這並不容易。也許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是控制一些容易觸發這類回憶的事件,比如金融市場崩盤,以及和失業、生產與消費萎縮相關的事件發生和影響範圍,並努力營造有能力克服困難的樂觀輿論氛圍,以儘量避免群體心理的“大蕭條”敘事偏好,減少負面心理對已經不太樂觀的經濟可能產生的打擊。

 

參考文獻Gary Saul MorsonMorton Schapiro.Cents and Sensibility : What Economics Can Learn from the Humanities[M].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Robert J. Shiller. Narrative Economics: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M].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9Robert J. Shiller. Narrative Economic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7, vol. 107, issue 4, 967-1004馬修•傑克遜.人類網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

 

書名:敘事經濟學

定價:88.00

作者:羅伯特希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20-04

頁碼:380

裝幀:精裝

開本:16

ISBN:97875217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