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吳桐 | 深化與分裂:全球數字經濟新趨勢

———— 發佈時間:2020-09-14   編輯:  閱讀次數:97 ————

4月1日拍攝的海南生態軟體園內的iSchool微城未來學校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日前與澳大利亞貿易、旅遊和投資部長西蒙·伯明翰舉行視頻會議,以電子方式簽署兩國數字經濟協議。此前的6月份,新加坡還先後與智利和新西蘭簽署了數字經濟協議。


如今,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普遍把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數字經濟也被視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引擎。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球數字經濟也面臨著共同的天花板,其未來發展趨勢值得關注。


數字經濟“天花板”


2016年舉行的G20杭州峰會給數字經濟下了一個全球接受度較高的定義: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資訊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互聯網/物聯網作為重要載體、以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自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以來,數字經濟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並在全球抗疫的過程中,以其非接觸性的優勢發揮了巨大作用。


全球數字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共同的天花板。


第一,現有數字平臺“流量為王”的模式具有強烈的短視效應,資源浪費嚴重,盈利模式單一,變現成本越來越高。在數字平臺中,不管是以臉書為代表的上市公司的營收,還是以滴滴為代表的非上市公司的估值都嚴重依賴流量。


第二,數字經濟最核心的要素是數據,但當前數據無法確權、定價和交易,數據產生的價值無法給予要素提供者,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任重道遠。


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對如何進行數字經濟深化發展進行了艱難探索和寶貴嘗試。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18年5月正式施行的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該條例生效後,對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將更加透明和具有可操作性。


但事實上,僅對隱私進行司法保護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建立個人資訊的產權體系以及相應的資訊市場。在現有的數據市場架構下,即使將數據的初始產權賦予消費者,消費者的福利也無法改善。這是因為在數據無法定價和交易的情況下,數字平臺可以以一個極低的價格使得消費者出售數據。事實上,這一價格遠低於市場公允價格。


2019年6月,由20餘個全球一線數字企業組成的“天秤幣”(Libra)協會發佈了全球穩定幣“天秤幣”的白皮書,旨在將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國債作為儲備資產,在區塊鏈上實現低波動、低通脹、可在全球通用的數字貨幣。


2020年4月,“天秤幣”協會發佈了白皮書2.0,做出將提供基於單一法幣抵押的穩定幣、放棄聯盟鏈向公有鏈系統的過渡計畫等修正。事實上,“天秤幣”還有一層隱形含義,即通過“天秤幣”代幣直接買斷用戶的數據使用權,從而規避相關的監管問題。


相比歐盟和“天秤幣”協會的做法,中國採取了更為全面的措施。


2019年11月5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發佈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中央層面首次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範疇。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


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出臺,其中數據要素市場化是這次******的增量突破。


同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資訊基礎設施,主要指基於新一代資訊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在全球亟需深化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從數字經濟大國變為數字經濟強國的堅定決心。目前而言,區塊鏈是最有希望實現數據確權、定價、交易的數字技術之一。


“聯盟化”小趨勢


根據海外互聯網數據統計與發佈公司斯塔蒂斯塔調查公司(Statista)的數據,在2019年全球數字產業排名中,中國以25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高居第一,美國以19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列第二位,英國、日本、德國、韓國和法國的數字經濟產業規模分別為3.2萬億美元、3.1萬億美元、2.5萬億美元、2.1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


2018年,穀歌前CEO埃裏克·施密特預言:“未來十年內,世界上將產生兩套截然不同的互聯網:一個由美國領導,另一個由中國領導。”此外,以英日歐為代表的“第三極”已經作壁上觀,日後一旦與中美其中一方互認,將形成事實意義上******的數字經濟共同體,而另一方則較為被動。


在走出這一輪大國博弈週期之前,聯盟化將取代全球化,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小趨勢,分裂和衝突難以避免。在數字經濟聯盟內,可實現數據跨境自由流動,這將帶來商品、服務、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聯盟化,非聯盟內的數字企業開展業務運營將在強監管、強治理區域內付出極高的成本,並面臨巨大的合規風險。


當前從數據總量上看,中國數據量約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8%,與人口占比基本吻合。到2025年,中國數據量將占全球數據總量的約28%,彼時美國比重不到20%,中國屆時如何保障數據安全、實現數據紅利是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


當前,中國的數據處理能力還較弱,新基建本質上是中國數字經濟的供給側改革。與此同時,“數字一帶一路”將通過“數字基建援外”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用上經過中國市場檢驗的5G、人工智慧(AI)、物聯網、雲計算以及區塊鏈基礎設施,助力該國發展自己的數字經濟應用生態,共同打造人類數字經濟共同體。


(作者系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園發展聯盟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區塊鏈和數字經濟領域知名學者、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文转载自:2020年9月2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環球》雜誌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