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20-07-07 編輯: 閱讀次數:37 ————
因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紓緩,歐美等國開始陸續解封,但解封後預計感染數字再次回升。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世衛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醫管局成員、公共衛生醫學專家梁卓偉教授於6月26日接受“鏡新聞”視頻訪問,與主持人、《鏡報》顧問周伯展醫生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情況表示,特區政府對疫情的圍堵策略有效且做得不錯,但香港市民對防疫切勿鬆懈讓來之不易的成果功虧一簣。
梁卓偉教授與周伯展醫生
周伯展:歡迎大家收看“鏡新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現在全球感染人數接近1000萬,死亡人數達50萬。大家都很關心疫情的發展。今天很高興邀請了“專家中的專家”,即是權威,梁卓偉教授是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流行病學專家,特區政府、國家、世界衛生組織都邀請他就疫情擔任顧問,所以他的言論就是權威的。新冠肺炎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毒的病毒,它在塑膠、不銹鋼表面的存活時間最久,在冷藏膠袋表面上更可存活達兩年,且很容易傳染,可經過飛沫、空氣、血液傳播。經觸摸後,可經過眼、口、鼻進入身體,最初不立即攻擊身體,這是最“狡滑”的,可由超級傳播者把病毒帶到周圍地方,新冠肺炎首先傷害的是人類肺部(所以叫新冠肺炎),眼、腎也可能因為被病毒攻擊而直接致命。反觀香港最新確診人數超過1100人,但死亡率只有0.5%,這遠低於美國死亡率5%。
現在還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我們希望夏天的到來,新冠肺炎病毒可像其他病毒一樣容易會死亡,現在過了夏至,全世界疫情仍很嚴重,北半球美國新確診數字有37000宗。Gabriel,請您與大家談談這是什麼病毒?
秋天冬天才見真章
梁卓偉:新冠肺炎不是有史以來最毒以及最容易傳播的病,而1918-1919年大流行病(H1N1)才是,H1N1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多人及國家的新型病毒。有留意新聞的人都知道。無論世界哪個角落出現問題,全球都受到深遠影響,但較難掌握的是不同地方及政府處理手法有明顯分別:東亞、南亞、歐洲、北美、南美處理手法非常不同。特別是近幾個月的分別更大。現在香港疫情平伏下來,但不要掉以輕心和自滿,因為秋天冬天才見真章。全世界疫情現在仍不斷攀上高峰,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南美、南亞、非洲,歐洲再次反彈,因為歐洲在第一波疫情放緩時,提出重啟經濟活動,令感染個案再次回升。可以預見,全世界仍未能在第一波做好疾病控制工作,希望世界各國可像香港疫情一樣,儘快可緩和下來。
全世界疫情現在仍不斷攀上高峰,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南美、南亞、非洲,歐洲再次反彈。
病毒是從哪里來
周伯展:剛才提到疫情現狀,1918-1919年感染人數達5億人,死亡數字5千萬。今天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見到盡頭。究竟病毒是從哪里來?被指是病毒來源地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也有指源於蝙蝠,也有指2019年美國季節性流感已造成大量人感染,也有指歐洲首個確診國家義大利的首個確診患者是由夏威夷或日本輸入,義大利北部城市2019年12月初水樣本中已檢測出新冠病毒,還有的說法是英國超過千宗確診個案是從歐洲輸入。請問您認為新冠肺炎病毒是從野生動物傳染到人類,還是人為細菌戰?
梁卓偉:這至今仍是很大問號,我們採用數學、統計模型分析眾多基因排序資料,全世界頂尖專家得出的結果似乎看不出新冠肺炎病毒是人為的。很多人已意識到,多種哺乳類動物身上均自然帶有冠狀病毒。蝙蝠不會直接將病毒傳播給人,當中必須有個“中間動物或宿主”才能傳到人類。沙士(SARS)疫情起源於廣東野生動物交易市場,果子狸只是沙士病情中間宿主,蝙蝠才是宿主,中東呼吸綜合症是經過駱駝傳染。最近香港大學發表了論文關於在廣東、廣西截獲的從東南亞走私來的穿山甲中,發現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這明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但如何由蝙蝠傳到人身上?仍是未知之數。新冠病毒首次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環境樣本中發現,到最近在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巿場環境樣本再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相信這些環境未必是原爆點,只是演變成聚集性感染發生地,因為菜市場很難做到滴水不漏,容易造成傳播。早期我們和國家的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一月末發表第一個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首五例華南海鮮市場都不是爆發點,至今仍找不到爆發源頭。
周伯展: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有指病毒來自於歐洲,您如何認為呢?
梁卓偉:很難定論,因為我沒有沒一手資料。另外,在這樣大市場很大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因為縱使在某地方、某食物種類、或某些從業員檔口的砧板、食物、自己身上帶有病毒都不可是說源頭。我們做流行病學的要做抽樣概括,儘量做到無偏差,所以要看采版數量是否足夠,要看科學數據分析。所以,很難說是從三文魚的病毒是來自於歐洲,我個人認為進一步採集更多證據,搜集更多人及環境樣本的數據才可下定論。
周伯展:現在好像是這地方又爆發,那地方又爆發,會否是沒有一個Ground Zero 或Patient Zero,其實是多發性爆發?
梁卓偉:數個地方是有可能,但機會不大,除非宿主或動物同時作出由動物跳到人這舉動,但這不是常會發生的。在同一城市或村落或者會發生,但很難不同的國家同時發生。所以,我們要找回歷史,預防下次有途徑跳過有人畜這隔膜。
保障民康也要著重經濟
周伯展:我們談了現狀、過去,將來將會如何?我曾聽了您一堂課,講到三種力量的拉動,很深奧。疫情不僅影響市民健康,也影響經濟、民生,封鎖限聚令甚至對人造成很大心理影響。現在隨著疫情緩和,放寬限聚令,開始有很多市民出來。請問您認為三種力量該如何如平衡才可放寬將來的措施呢?
梁卓偉:您提到的是三面拔河,我以拔河作比喻,因為拔河張力很大,所以拔河耗費力量很大,偶爾不留神便會輸掉,而拔河最有趣之處是二至三方旗鼓相當。我們做抗疫奧秘在於此,我們不但要保障民康,而且要令醫療系統不能崩潰,保障健康是衛生防護中心******責任,這是第一種力量。我們看到全世界經濟步入衰退,經濟衰退不僅是市民收入減少,而且令市民就業不足。就業不足是很大的問題,對年青人影響更甚。為此,我們在經濟與就業要同樣關注,因為就業、經濟問題,也會影響市民的健康。
經濟與就業要同樣關注,因為就業、經濟問題,也會影響市民的健康。
周伯展:我看到有個英國經濟學家的分析報導,封鎖會令經濟沉淪導致更多市民越益貧窮,貧窮也會影響市民健康乃至影響生命,這會比開放措施死亡人數更多。
梁卓偉:這並不出奇,取決要多方的平衡。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幸好香港有充足的財政儲備,助市民“紓困”,但有的地方則陷入更嚴重的衰退。
周伯展:請談談英國、瑞典的“佛系免疫”措施。
梁卓偉:瑞典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比鄰國高幾倍,因為瑞典未有像鄰國芬蘭、挪威、丹麥般實施封鎖措施,他們期望讓較多年輕、沒有健康風險的國民先行感染,令整個社會逐步實現“群體免疫”,這其實是險著。
周伯展:對於美國放棄醫治長者及老弱的政策,有人以“進化論”來解釋此舉—適者生存,您如何看?
梁卓偉:回顧二十世紀的社會科學進化論,兩次的世界大戰令人類互相大廝殺,若人們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而用新冠肺炎大流行病去融合社會科學進化論中,這是有違道德倫理的,這是任何政府都不應這樣做的。因為長者容易受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且死亡率高,他們勞碌一生,讓今天他們的後代子民享有安樂的日子,他們是居功至偉,但今天他們可能已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國家領袖去“想”及“做”,都是萬萬不可的。
社會公約須市民去配合
周伯展:第一種力量是要保障人民健康,第二種力量是要著重經濟,請講講第三種?
梁卓偉:任何國家無論行使什麼制度,都要得到社會市民首肯和默許,才能政通人和。政府推出的任何公共衛生措施,無論是限聚令、封關、檢測,若當地人民不支持及認同,抗拒去執行,政府也無法落實執行。政府與人民的社會契約並不是簽署合同的形式,它是一種是默許和接受,所以政府要小心拿捏什麼措施是當地人民願意接受及配合。另外的一種指標是群組精神健康狀況,學生因為新冠疫情長年不能上課,須知道學校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地方,它還是培養學生建立社交群體生活的場所,所以即使老師在網上教授知識也不能培養學生的社交生活,同樣地上班也是社交生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安老院舍不予探訪,這對長者及其家人心靈帶來創傷,個中的難受不足為外人道。
周伯展:綜合而言,第一種力量是要保障人民健康,第二種力量是要著重經濟,第三種力量就是社會公約,相信中國人民願意配合政府去執行,但外國的文化截然不同,他們崇尚自由。今年已過了半年,仍沒有跡象緩和,您認為新冠肺炎病毒會否成為風土病,我們要與它共存?
如何具有保護能力
梁卓偉:現在有人一半的說法是,疫情要平伏下來的話,全世界要有一半的人具有保護能力。如何具有保護能力可分為兩方面:第一,疫苗和群體免疫都是產生抗體起到保護作用;第二,是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我有信心會研發出疫苖,但至於可預防什麼病毒,能否造到終身免疫,還是未知之數。因為全世界不是所有疫苗都可以終身免疫,例如接種卡介苗(BCG),注射卡介苗後可產生對結核茵的抵抗力,但對結核菌的原發性感染等預防效果並不好,所以接種卡介苗最主要的效果是在避免造成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的併發症。有的疫苗如流感、破傷風針,亦要定期接種。第三是,全球生產量是否可供給70-80億人,若是價高者得的話,已是違背公平原則,特別是現在黑人人權問題成為美國、歐洲,乃至全世界性問題。除了公平原則外,我們要預計是否有這麼多人手去為大眾市民注射。每年在香港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是很大型的活動,如何在安全的情況下為750萬人提供足夠的疫苗,全港醫生即護士有6萬人,即一人要為一百個市民接種,這涉及龐大人手,所以如何做好配備及流程將會是很大的挑戰。
未來新冠病毒疫苗能否造到終身免疫,還是未知之數。
周伯展:這聽來要為70億人接種疫苗是件渺茫的事,我們是否仍沒法看到“尾”呢?
梁卓偉:“尾”會來的,預計明年夏年會更多疫苗供應市面,現在距離明年還有數個月的時間,即還會有更多人感染,具有免疫力。但香港人不要自滿,雖然我們在第一波疫情做得不錯,但相對而言,即全民未有免疫抗體,這對比紐約、倫敦已有八分一人有抗體,我們染疫風險也會比他們高。
勤洗手少聚會
周伯展:在沒有疫苗研發前,如果大家不想感染的話,是否要帶口罩、眼罩、少出街、少聚會呢?請給大家“貼士”。
梁卓偉:香港人自2月伊始接近全民所有帶口罩,帶口罩是必須,但不是萬能。本港在2-3月時,有數個群組確診個案,最近在瀝源邨、梨木樹邨群組的感染者也顯示出有隱型傳播鏈的出現,所以市民不要掉以輕心。雖然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限聚令措施,但大家也要提高警覺,特別是手部衛生很重要,要勤洗手,自備酒精搓手液,不要用手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以避免病毒感染。此外,希望大家在這段時期,只與個別家庭聚會,這樣既可保護自己,也可保護他人,縱使不幸受到感染,也不會牽連廣泛。暑假即將到來,不少香港市民都想到其他地方松一松,但世界仍在實施“封關”措施。不過,相信隨著疫情緩和,“封關”措施會逐漸放寬,我認為有公務在身是無可厚非,若要出去遊玩也必須做足措施,眼光要放長遠些才比較安全。
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限聚令措施,但大家也要提高警覺。
周伯展:最後請問您對市民有何寄語?
梁卓偉:希望各位市民咬緊牙關,一起跨過,這不僅是香港的難關,而且是全世界的難關。新冠病毒是百年未見過的厲害,所以大家要加油努力做好防疫抗疫工作,祝大家身心安泰,健健康康!希望大家在疫苗未研發前,千萬不要鬆懈。
(轉載自“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