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崔偉 | 區塊鏈每天三分鐘 : 區塊鏈是怎麼誕生的?

———— 發佈時間:2020-07-28   編輯:  閱讀次數:64 ————

最近隨著加密貨幣價格的回升,各種關於區塊鏈的話題甚囂塵上,見面不聊點這個簡直都不知道怎麼聊天了。寫這個系列的目的是講解一些區塊鏈的基本概念。用最簡單的語言,一天三分鐘,介紹這個最熱門的技術,力求淺顯、直白,讓沒有任何基礎的讀者也能按圖索驥,一窺究竟,消除各種專家為其增添的很多迷思。畢竟,我們並不需要人人都成為“區塊鏈”的專家、大神,而是需要知道它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機會,或者至少,在別人忽悠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微微一笑:別蒙我,我懂。

 

我會由淺入深,一點點地給大家介紹一些區塊鏈的各種知識,還有一些趣聞。但是,原則是一天只需要三分鐘讀完。無論是課間休息、咖啡時間,還是坐車、散步,用三分鐘時間瞭解這個最新的熱門話題,應該不算虧本。 

 

第一課:區塊鏈是怎麼誕生的?

 

一個名為“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人於2008年11月1日,在metzdowd.com 網站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發表了一篇

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 Bitcoin: A Peer to 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經過這十年的發展,區塊鏈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新技術之一,從金融行業、製造產品到教育機構的各行各業,都可能會被這項技術全面改造。

 

白皮書發佈之後不久,中本聰於2009年1月3日,開發出首個實現了比特幣演算法的客戶端程式,並進行了首次“採礦”,獲得了第一批50個比特幣。這標誌著比特幣的正式誕生。中本聰出於知識分享和推廣的理念,把比特幣程式的代碼全部開源,與世界各地的軟體開發人員共同分享。

 

“開源” 是電腦行業的一個概念,意味著軟體開發者把所有的源代碼按照一定的授權協議,開放給大眾使用。其他的軟體開發人員,可以依照授權的範圍,使用這些代碼或者加以改寫。

 

經常有人問比特幣和區塊鏈的關係,簡單來說,它們就像是電子郵件和互聯網的關係。有了區塊鏈作為技術平臺或者基礎設施,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就是在此平臺上開發出來的各種“應用程式”。

 

這就是今天的三分鐘小知識。下麵是小趣聞時間。

 

“中本聰” 極少透露自己的真實資訊。在P2P基金會網站的個人資料中,他自稱是居住在日本的37歲男性。然而,這一點一直被廣泛懷疑。他的英文書非常純熟道地,卻從來沒有使用過日語。各種跡象表明,“中本聰”(日本媒體稱其為讀音相同的中本 哲史/なかもと さとし)很可能是一個虛構身份。中本在發言和程式中切換使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並且隨機在全天不同的時間上線發言,這顯示他或者是有意隱瞞自己的國籍和時區,或者是帳號的背後有多人操縱。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真正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是中本聰,雖然全世界的媒體都在極力追逐可能的候選人,包括

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澳大利亞學者克雷格 史蒂芬等。

 

有句話說,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這應該就是中本聰本尊想要跟大家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