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高級研究員馬方業教授:站立數字經濟潮頭 加密數字藝術開啟資產和財富之旅——專訪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校長于佳寧

———— 發佈時間:2021-04-12   編輯:  閱讀次數:83 ————

今年以來,尤其是剛剛過去的3月份,全球各地的人們對NFT(“Non-FungibleToken”的縮寫,中文稱為“非同質化通證”)和數字藝術的興趣突然激增起來。與此同時,加密數字藝術市場也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不僅如此,海外股票市場上與NFT相關的股票如香港大公文化、Dolphin娛樂公司等更是出現逼空式的火爆行情。甚至A股市場上,包括順利辦、弘業股份、安妮股份和博瑞傳播等在內的上市公司也跑出來“蹭熱點”。


更有意思的是,推特聯合創始人JackDorsey的入場又為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加了一堆柴,添了一把火:3月底他以NFT的形式拍賣了自己的首條推文,最終成交價更是高達290多萬美元。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2月底,NFT的總銷售額接近3.1億美元。而這幾乎是2020年全年銷量總額的五倍。


對於長期以來一直苦於如何資產化、如何證券化
的文化藝術領域,為什麼NFT竟然能在一夜之間把文化藝術交易帶火了呢?帶著不少問號,《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校長于佳寧。


2017年底加密貓遊戲出現NFT概念首次走進公眾視野

《證券日報》記者:NFT是什麼?與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資產相比,它具有哪些特點?


于佳寧:NFT是運行在區塊鏈技術網路上的一種新型的數字資產,指的是任何一個通證具有“不可互換性”和“異質性”,也就是說不能用相同的資產替代。比如說,一枚比特幣可以等於一枚比特幣,但一枚NFT就不等於另一枚NFT,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


比特幣等數字資產都屬於“同質化通證”,是可以分割成很多份的,但是門票、遊戲裝備、藝術品等卻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這些資產在區塊鏈的世界裏面無法映射成“同質化通證”,但是又存在轉化為數字資產的需要,所以NFT這種區塊鏈數字資產得以誕生。


《證券日報》記者:NFT何時開始爆發的?近年來發展狀況如何?


于佳寧:其實,最早真正爆發並獲得大量關注的NFT專案是2017年底出現的加密貓遊戲。加密貓是一款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遊戲,允許用戶收集、繁殖和交換區塊鏈上的虛擬貓,每一只貓都是一個NFT。加密貓曾在2017年12月9日創造了單日14000+日活躍地址記錄。加密貓遊戲的出現,第一次讓NFT這一概念進入了公眾視野。


2017年底至2018年初,NFT經歷了第一次爆發式發展後,陷入長達兩年多的沉寂;2020年,隨著DeFi(DecentralizedFinance,即“分佈式金融技術”)的出現,NFT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NFT專案引入流動性挖礦等DeFi原生概念,NFT資產在區塊鏈上就可以參與抵押、借貸、交易等金融交易活動,這也能夠使NFT資產的確權憑證具有了更強的資產屬性,由此迎來了新一輪的爆發。


如果我們把以DeFi為代表的分佈式金融作為新金融的話,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把以NFT為代表的非同質化通證作為新文創。


一幅純數字畫能賣到4.5億元NFT+數字藝術=“激情燃燒”?

《證券日報》記者:據瞭解,您於近日見證了一場NFT藝術品的拍賣活動,能否簡單介紹下情況?純數字畫的價值潛力有多大?


于佳寧:3月底,在一場加密藝術展覽現場中,我參與焚燒了知名藝術家冷軍的一件繪畫作品《新竹》,將其轉換成為了一件“NFT加密藝術”。現場對這件冷軍首幅“NFT加密藝術”作品進行競拍,最終以人民幣40萬元成交。


這種新拍賣模式下,拍賣的不再是繪畫實物,而是其電子版本所有權,也就是那個NFT。由於該NFT具有不可複製性、唯一性,也就可以作為明確的所有權憑證,持有該作品的NFT即擁有作品所有權。儘管這幅數字藝術品放在網上人人都可以看,但是只有持有NFT的人才能夠再次銷售這幅藝術品。在這次首場NFT加密藝術展覽中,吸引了多達200餘位從事NFT加密藝術創作的各國藝術家參展。


同樣發生在3月份,一副純數字藝術品的NFT竟然拍賣出4.5億元的天價。3月11日,著名加密藝術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TheFirst5000Days》在佳士得進行拍賣,底價100美元,最終以6934.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成交,一舉成為在世藝術家成交作品第三高價,創造了NFT藝術的新紀錄。


《證券日報》記者:“燒毀畫作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達”,持類似理念的藝術家並不在少數。您如何看待這種理念?


于佳寧:冷軍先生的這件繪畫作品被焚毀並現場製作成NFT,實現了徹底的數位化。這是區塊鏈應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不是一次對藝術的毀滅,而是藝術的一次新生,是讓藝術的價值和藝術的存在形態實現“升維”的過程。冷軍先生畫作中的竹子非常具有觀賞性,能感受到竹子的生命力。“NFT加密藝術”就如同是新生之竹,未來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


實際上,NFT已經給藝術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它會讓藝術變得完全不一樣。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NFT對藝術的影響,那就是——NFT可以讓藝術變成真正的資產,讓藝術變成真正的財富,而且是很多老百姓都觸手可及的財富。NFT的出現使藝術品不再是一個高高遠望的東西,而是一個人人都能觸手可及的東西。


“弄潮兒”NFT非議不斷“一切皆可NFT”有多遠?

《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引起巨大關注的NFT遭受的質疑聲不斷,原因是什麼?同時,NFT代幣炒作嚴重、泡沫巨大,存在哪些風險?


于佳寧:NFT資產估值和流動性一直備受市場質疑,這和藝術品自身的特性比較相似,藝術品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尤其是類似於NFT這種具有獨一無二特性、比較依靠社區推動的加密藝術品,因此如何進行準確估值是擺在市場面前的難題。


目前NFT的應用領域還較為單一,集中在遊戲道具、加密藝術品、卡牌類收藏品等小眾圈子中,還沒有實現大規模的應用落地。NFT資產的準確估值仍需市場進行深一步的價值挖掘。


目前,NFT存在安全、資產價值波動和監管三大風險。在安全性方面,NFT的交易流轉涉及發行公鏈、交易平臺、甚至DeFi架構等,其中涉及智能合約的流程相對較多,一旦出現合約漏洞,就可能出現安全性風險,就容易出現資產被盜等情況。


在資產價值方面,由於NFT流動性相對較低,且加密藝術品需要具備一定美學品味和社區支持,對發行方的藝術能力有所考驗。此外,NFT的價值會根據市場需求而升值或貶值,一旦市場熱度相對降低,隨風炒作的現象逐步冷卻,那麼NFT的資產價值也會大打折扣,這也會在另一層面對其資產價格產生影響。


在監管方面,相對於比特幣等“新主流資產”,目前市場普遍認為NFT是一種數字商品,而非金融產品,也還沒有任何針對NFT的監管機構對其進行監管。現在大多數NFT是在區塊鏈上進行創作的數字資產,但隨著NFT市場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鏈下實物資產的映射,監管機構或將推出相應的政策進行管理,這也會給NFT的未來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證券日報》記者:長遠來看,NFT資產上鏈的價值是什麼?從其生態上講,未來是不是一切皆可NFT?


于佳寧:目前區塊鏈已經形成為了一種完全數位化、全球流通的市場,NFT的出現為鏈上數字資產開拓了一種全新、獨特的價值承載方式。NFT資產上鏈,短期來看,主要是實現以藝術品為代表的線上虛擬財產來實現數位化確權、流轉和交易;中期來看,未來私募股權、信託份額等傳統現實世界中的資產也可能會上鏈成為NFT,實現“可編程性”,並實現流動性轉化;長期來看,通過預言機體系等中間件逐步完備,實現實物資產從“資產上網”到“資產上鏈”的過程,NFT將承載更豐富的資產價值。未來一切皆可NFT,是可期的。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