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付饒:香港成為首個規範的數字資產交易市場

———— 發佈時間:2020-12-18   編輯:  閱讀次數:84 ————

 12月15日,OSL數字資產平臺宣佈獲得香港證監會(SFC)頒發的首個數字資產牌照,即1號牌(證券交易)和7號牌(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隨著比特幣價格連創新高(2020年12月18日已到達23000美元的歷史高位),傳統金融機構和專業投資者十分期待投資數字資產,但苦於沒有參與的合規途徑和安全指引。香港證監會以極富創新性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從而成為全球首個規範的虛擬資產交易市場。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今年透露,將推出新的監管政策——所有涉及交易數字資產的平臺(即使該資產不屬於證券,如比特幣)均須在新的發牌框架監管下運行。跨國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早在2019年6月的建議書中表示,旗下39個成員管轄區都將採用和香港類似的監管模式。


 筆者曾經在2018年10月17日《大公報》撰文《數字貨幣監管應參考證券業》指出,監管者可從既有法律中尋找到區塊鏈相關概念的本質,將區塊鏈問題化解為已有法律框架下的問題。數字貨幣一旦被視為證券,即要受到《證券及期貨條例》規管。該條例規定,只有持牌機構才能夠經營某類受規管活動,或顯示自己經營某受規管活動。從事受規管活動的人士或機構,只要以香港公眾為對象,便須獲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現在看來,香港證監會的做法與筆者提出的思路吻合。


 目前的數字貨幣投資環境已與2年前大為不同。傳統大型金融機構已經紛紛佈局數字資產。摩根大通、PayPal、灰度資產、道富銀行、渣打銀行、富達、德意志交易所集團、野村和ING等大型金融機構都表現出對比特幣的興趣,認為有必要配置比特幣。此外,證券型通證發行也稱為“STO”(Securities Tokens Offering),指的是可以在區塊鏈上確權並“碎片化交易”的真實資產。以黃金為例,如今黃金的總市值為9.5萬億,即使1%被通證化,黃金通證市場也有950億美元。傳統房地產市場就更不用說了。隨著牌照的頒發,香港有望成為全球首個完全規範的STO交易市場。


 只限專業投資者交易


 根據香港證監會相關規定,雖然OSL獲得了首個數字資產牌照,但在OSL上交易的投資者只能是香港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簡稱PI)。針對交易所客戶需要根據進行“認識你客戶”即KYC的流程,包括採取一切合理步驟,以確立每位客戶的真實和全部身份、財產狀況、投資經驗以及投資目標。另外持牌交易所還需要對每位客戶確認專業投資者以及風險測評,確保客戶有足夠的淨資產來承擔風險和可能招致的交易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星展銀行DBS近期提出了數字貨幣交易系統,支持新元、港幣、美元等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兌換。該銀行也是由獲得牌照的OSL數字資產平臺旗下的BC科技集團提供的技術服務。香港證監會和新加坡金管局(MAS)是兩地監管數字資產的金融監管主體。這件事情筆者認為是一個絕佳的縮影——香港新加坡兩地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之間是競爭和合作並存的關係,目的是一致的——力圖吸引更多從業者來到亞洲,大力推進新興金融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