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20-09-14 編輯: 閱讀次數:46 ————
答:DEFI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簡寫。使用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都可以稱之為去中心化金融,因為區塊鏈就是去中心化的實現。至於具體什麼叫做“去中心化”,可以參考我以前的一篇文章。
金融一般來說,主要包含貨幣、支付、借貸。DEFI的第一個代表當然就是比特幣,它是金融產品中的“貨幣”或者“支付”。所以DEFI這個概念由來已久。
問:既然你說比特幣就是DEFI,那就並不是一個新東西了,為什麼最近一下子火起來了呢?
答:現在說的DEFI,主要是針對這幾年湧現出來的一些在區塊鏈上開展借貸、抵押、保險等等多樣化金融服務的專案。為什麼今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過去這些產品都各成體系(當然還有很多是掛羊頭賣狗肉,純粹割韭菜的),但是隨著一些技術、商業模式的逐漸成熟(這方面都是外國企業,中國企業大多只善於應用和模仿,到了這個融合數學、金融和電腦的金融機制設計層面,還是只能學國外的),開始形成了一個閉環。例如,MakerDAO、Bancor、YFI 和Compound等產品,成為了DEFI的主要象徵。
形成閉環以後,從技術上說,一些投資者可以通過這些DEFI專案,獲得一些在中心化金融(CEFI)世界中只有大型資金、實體才能夠介入的服務類型,而且收益有可能還比較高(某種意義上非常類似於前幾年很熱門的P2P理財,只是這裏的理財機構從互金企業變成了運行代碼的電腦公司)。這樣就真的吸引了一些投資者的參與,構成能一個實際上貌似說得通的贏利邏輯。
絕大多數這樣的借貸應用,都是基於以太坊。原因很簡單:這些應用都需要完善的智能合約(因為沒有中心機構負責),而以太坊對智能合約的支持最為成熟。
問:怎麼參與DEFI專案呢?另外,我經常聽到一個詞“流動性挖礦”,這又是什麼意思?
答:具體DEFI專案的參與實際上比較複雜,中國的投資者大部分都是跟著這個概念,投資相關專案發行的代幣,而不是具體使用這些專案。
這個邏輯可以舉例為:一家P2P理財公司,吸引投資者把錢放進去借貸,同時又上市發行了自己的一種可以交易的積分。某些投資者可以通過借錢給這家公司來獲得利息,同時獲得這些積分,這也就是所謂的“流動性挖礦”。更多的投資者是直接到交易所去購買這種可以交易的積分,通過炒作來獲利。
問: DEFI專案有風險嗎?
答:DEFI專案的風險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主要是下麵這三點:
DEFI這個概念,是技術上的創新。但是我們要知道,金融的“中心化”並不是技術上的困難,而是監管上的要求。其實很簡單,看P2P理財後來的發展就知道這種模式內在的弊端,更何況是沒有一個確切實體的電腦公司來運營。投資者在借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通過一個具體的櫃檯,而是面對一個地址對應的“智能合約”。一旦出現問題(譬如電腦公司被駭客攻擊,智能合約被破解,甚至有些智能合約本身是有意留下後門的),那麼投資者基本上沒有途徑索回損失。
另外一個關於“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概念,就更是如此。投資者都不需要經過任何的KYC,那麼交易對手是誰是不清楚的。一旦發生爭議,也可能存在隱患。這方面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危與機”。
一旦這些專案出現問題,那麼它們在交易所中發行的信用積分(Token)就會有大幅度的波動,投資於這部分積分的投資者也會受到波及。
所以這些都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風險。當然,在這個市場裏面的投資者,大家比的就是誰速度更快,擊鼓傳花,只要自己不是最後一批接球的人就行。這種心態是很危險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對於DEFI的發展,並不樂觀,因為我認為對於金融的監管,只會越來越嚴。這意味著嚴格的KYC、AML,意味著執照、許可和認證,而不是完全基於電腦程式(智能合約)、缺乏標準的陌生人間交易。
問:前幾年比較熱門的名詞是“普惠金融”, DEFI是不是就是它的延伸?
答: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一般是說讓大多數信用層級較低甚至沒有銀行帳號的普羅大眾,也可以方便地、合規地獲得金融服務。
DEFI貌似可以,但是實際上,一本身門檻較高(連很多熟悉加密貨幣的朋友都可能不清楚具體怎麼使用DEFI產品借貸、抵押,因為它不是通過一個中心化的門戶網站),二成本也相當高,所以並不能也不適合普通大眾用於借貸服務。
大多數人都需要金融服務,沒錯,但是沒有多少普通人需要高門檻、高風險的金融服務。即使是普通“韭菜”,也不希望資金不翼而飛。這是KYC、AML重要的原因。
我認為合規性和監管是必須的,否則很難有可持續性。這也在目前階段註定了DEFI還是在少數投資者之間的一種互相博弈、擊鼓傳花的遊戲。以後如何發展,那要看技術的發展能否順應監管的要求,實現風險的有效降低。
問: 謝謝您提示的風險,那麼DEFI有哪些領域值得真正關注呢?
答:我個人認為這裏面的機會,是為這些DEFI專案提供技術服務的專案,不管是什麼樣的金融服務(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都需要保險(信託、保理等)、安全(代碼審核等)這樣的通用性服務,這種“賣水”式的產品也許會比較長期性,當然每個專案都需要具體看其核心技術、團隊構成和商業邏輯,而不是簡單一個分叉、複製現有專案就可以。
另外,目前圍繞這些金融產品,出現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即ETF、ETP等,這些也比投資於單個專案也風險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