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

本機構高級研究員袁國寶出版《雙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發佈時間:2020-11-02   編輯:  閱讀次數:51 ————

  當下,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經濟外部環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統籌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日前,《雙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書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該書作者袁國寶長期專注研究新的經濟形態。該書立足當下經濟環境,多維度就“雙循環”這一新發展格局進行了深入剖析。

 

《雙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書影

全面系統 通俗易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由於提出時間較短,公眾對於其認知多有局限。事實上,從宏觀角度來看,“雙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涉及經濟的方方面面。

  作者並未選擇單一角度切入,而是系統梳理、整體把握。該書立足於當前國際國內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深度剖析了雙循環經濟格局的時代背景、本質內涵與經濟邏輯,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創新驅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帶一路”、自貿區戰略、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六穩”“六保”等維度出發,多角度、多側面地闡述了雙循環經濟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並提出相應的政策思路與實踐舉措,幫助讀者更好讀懂中國經濟趨勢、把握宏觀政策。

  區別於其他相關書籍的晦澀難懂,該書作者文筆幽默,語言通俗易懂。談及“六穩”方針中的“穩就業”方針時,作者寫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的民生。就業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從這個層面來看,‘穩就業就是守底線’”,一句話就凸顯了“穩就業”的重要性。

  另外,作者還善用比喻來解釋一些複雜概念。在解釋“雙循環”時,作者用了這樣一個比喻:“‘雙循環’就是要構建兩個循環系統,而循環系統本是醫學領域的一個概念,一般指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血管系統。這個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心臟、血管和血液,其中心臟提供動力,血管發揮通路功能,血液是輸送的對象。將這個循環系統對應到‘雙循環’來看,‘心臟’就是驅動生產要素流動的各種變革,包括制度變革、技術變革等;‘血管’就是負責連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基礎設施;‘血液’就是各種生產要素,包括人、資金、技術、數據、知識等。”用人體循環來解釋經濟循環,不僅降低了理解難度,而且添加了閱讀趣味。

結構嚴謹 深度解讀

  該書從五大層面,十五個角度,五十七個切入點,結合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做了立體化剖析,內容充實且邏輯嚴謹。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每部分都有鮮明的主題。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行綜述,包括其內涵、時代背景與重大戰略意義等。

  作者表示,從深層次來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有三個內涵: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實現內迴圈;全面挖掘國內市場,釋放內需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形成國內國際互補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他進一步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絕不等同於拋棄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故步自封。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是中國經濟的一體雙翼,缺一不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礎,在外部環境不可控性上升的大背景下,只有國內大循環高水準暢通,才能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只有形成以高水準國內大循環為基礎的高水準對外開放,才能有效反制貿易保護主義。

  對於兩個循環的內在聯繫,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內循環和外循環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內循環是國內經濟持續發展根本的、主要的動力來源,能夠提升中國經濟總量。外循環帶來質的提升,要求我們持續學習,讓中國科技走向世界,最終做大做強。

  該書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則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剖析從概念、政策擴展到了實踐層面,即圍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分別論述,討論各自的實現路徑,包括深化改革、加大創新、實現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重構全球經貿體系等,具有極強參考價值。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討論促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的策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必然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支持,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穩定的產業鏈與供應鏈等。其中,作者認為,“六穩”“六保”政策是複雜多變國際形勢下的必然之舉,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的重要保障。

立意深遠 戰略前瞻

  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標誌著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程度、方式和戰略發生重大轉變,具有深刻的時代內涵。對此,作者提到以下幾點:

  一是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國雖然仍處於戰略機遇期,但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風起雲湧,中國經濟的外部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二是我國經濟的內部格局與條件也發生了變化,從高速發展轉為中高速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核心要務,在全面實現小康的背景下,釋放國內需求迫在眉睫。三是我國同時兼具全門類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超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具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基礎條件。實踐證明,長期以來形成的過度依賴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發展方式,已不能解決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中國經濟繼續依賴要素成本優勢、出口導向戰略、借鑒外國技術的空間越來越小,必須轉變到構建完整內需體系、高水準創新產業鏈、優化區域經濟佈局、深度激發市場活力的內生驅動式道路。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旨在有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同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更大空間,有利於我們掌握國際分工主動權,保障我國經濟體系安全穩定運行,是有效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保障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大戰略。”書中如是說。

  立足當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具有深刻的實踐指導意義。堅持國內大循環為主,是中央始終強調的“辦好自己的事”的思維體現。越是外部環境風險加劇,不可控性上升,越是要保持戰略定力,穩住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