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20-08-31 編輯: 閱讀次數:41 ————
2020年,於深圳而言是不惑之年,改革號巨輪繼續乘風破浪;2020年,亦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而立之年,創業板接過資本市場改革的接力棒。若將2020年投射到歷史發展的軌跡之中,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日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鳴鐘在出席一場論壇時表示,相比於科創板的增量市場改革,創業板首次將增量與存量市場改革同步推進,為全市場註冊制改革探索路徑。一方面,創業板再融資,另一方面,統籌改革發行承銷、上市交易、資訊披露、持續監管、退市等一系列的市場機制。
8月24日,創業板迎來註冊制首批18家企業,穩步進入創業板2.0時代,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創業板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四分之一,總市值9萬億,融資總額約1.1萬億元,10家公司市值超千億,其一舉一動牽動著各方的目光。
“創業板註冊制的推出,將會助力深圳資本市場發展更快、更好。”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博士如是說。8月26日,在南都的時光巴士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訪談會悄然進行著。深圳大學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世平同樣在時光巴士上,他傳達了類似的觀點,創業板改革將有利於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行穩致遠。
1995年,國世平從武漢大學調往深圳工作,在深圳市體改辦工作一年多後,他在深圳大學安定下來。他將自己比做改革開放初期的拓荒牛,見證了深圳的發展。“沒想到深圳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裏,發展得這麼快,是令全世界都感到震驚的’深圳速度’。”
早於國世平三年來到深圳,鄭磊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分配到了蛇口工業區的一家合資企業。鄭磊回憶,當時蛇口與深圳市內僅有一條土路,就像兩座城市一樣,每次回市內看望父母,他都要坐40分鐘的小巴車。從1992年到今天,鄭磊目睹了深圳的滄桑巨變,從小漁村到現代化的大都市,這一過程令他感到無比振奮。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之際,南都邀請到兩位深圳資本市場改革的“見圳者”,探討資本市場改革的相關話題。
鄭磊表示,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今天,已經是排在全國前三的金融城市。但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經濟基礎差、底子薄,深交所與同期成立的上交所在交易量上還差一大截。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節點,一是2004年,深圳設立了中小板,二是2009年,深圳設立了創業板,兩次重大的改革舉措,推動了深圳資本市場的發展。
在國世平看來,如果沒有深交所,就沒有深圳未來的發展,資本市場對深圳經濟發展的推動是至關重要的。今天,僅深圳南山區的上市公司,就超過了西北五省的上市公司總和。國世平表示,深圳在資本市場的改革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難題,特別是深水區的改革,往往都是深圳來做。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嚴監管、資訊披露、處罰力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要加強審計和監管,防止公司“帶病”上市,要確保上市公司是乾淨的、優質的、可持續發展的。
▲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
▲深圳大學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世平
以下附部分訪談實錄:
南都:創業板註冊制的改革將給深圳帶來怎樣的活力,尤其是給我們金融市場帶來怎樣的一個活力呢?
國世平:上海的科創板實行註冊制,接著是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這兩個板塊改革成功以後,就可能推廣到主板。所以,這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在試驗中知道股市的風險在什麼地方。有了一部分先進的經驗後再推廣的話,就有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
鄭磊:深圳的創業板和國內的任何一個板塊都不太一樣了。因為我們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經濟轉型的問題,那麼創業板明確的提出來了“三創”“四新”模式,我們重點發展什麼是非常清晰的。第二點,深圳現在推出創業板註冊制的時機比去年上海推出科創版還要好,因為上海是做了一個探索,其實我們現在看來,當時設計的一些機制可能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這兩天,我們看到了最高法院出臺了司法解釋,專門為創業板護航。這兩年,監管機構特別重視維護投資者權益,對上市公司的資訊披露嚴格要求,以及對仲介機構,比如投行的責任要求,這次都體現在了法律層面上。所以我覺得,這個叫“寬進嚴出”,再加上司法對責任制方面的明確,基本上接近國際上的法律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推出創業板註冊制,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環境,我們應該對新的創業板,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南都:剛剛二位也說到了深圳與其他城市的金融市場的比較,包括跟上海的科創板。有一種聲音說上海的科創版把深圳的一部分的企業吸納走了,對於這樣的一種說法,你們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
國世平: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對中國來講,我們的上市公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如果說缺乏上市公司,那麼資源有可能被上海分流、或者是被香港分流,但是實際上,我們國家的上市公司資源太多了,還在排隊的很多。所以從這方面來講,關鍵問題就是說你要優選上市公司,選中選優。不管是上海的科創版,還是深圳的創業版,只有優質的上市公司,它最終才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存活下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強審計和監管,防止公司“帶病”上市,要確保上市公司是乾淨的、優質的、可持續發展的。
鄭磊:其實上海的科創板在推出之時,定位就非常明確,它和創業板是錯位發展。我們看到科創板這一年來,實際上主要吸引的企業並不是珠三角的企業,而是長三角地區的科創型企業。目前來看,註冊制倒是發展得很快,我預計明年後年可能全部推開,這個時候可能才是真正的競爭。
南都:二位覺得,近些年來我們在體制改革上面,尤其是對資本市場體制改革上面做得怎麼樣,還有哪些進步的空間?
國世平:深圳在資本市場的改革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難題,特別是深水區的改革,往往都是深圳來做。當前中國證券市場一個******的問題,就是處罰力度還是很低,尤其是跟國外比起來。很多人明明知道是犯罪的,但是沒有敬畏感,因為獲得的利潤要遠遠高於犯罪成本,就敢去鋌而走險。深圳的資本市場改革也開始在非常細緻地補漏洞,在一次彙報會上,深交所方面表示有60多個漏洞逐漸完善和補充。當然,深交所的改革還任重道遠,很多問題和漏洞需要進一步完善、補好,讓資本市場更健康、更良性的運行。
鄭磊:深圳的資本市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說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入股、創投體系制度的設計等,都是在全國走得非常早的。我們現在看來該做什麼,剛才國老師是從市場和監管的角度來講,我就從產業發展角度講講,深圳的高新技術怎麼能夠進一步的發展。深圳現在雖然是全國做得比較好的,但是我們看到基礎研究領域,核心技術部分,仍然是存在問題。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能做什麼?從資本運作角度上能做什麼?深圳也有可能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如果生產鏈、供應鏈配合不了,企業的協作就會不方便。政府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要解決聯動,大灣區一體化,怎麼樣把產業結構佈置得更好一點,讓資本市場的力量來參與到產業空間方面的調配。
南都:還有一個網友特別關心的問題,今年以來,我們看到很多熱錢都流向股市了。當熱錢流入股市之後,是不是大家對於實業的投資沒有那麼有信心,對整個城市或者產業的整體發展是否會帶來一些影響,您二位怎麼看呢?
國世平:中國人的危機意識特別強,一旦遇到重大的災難的時候,他首先要搶核心資產。比如說2003年的非典時期,老百姓想什麼?搶米、搶油、搶鹽、搶洗衣粉。我的岳父在2003年買的肥皂,到現在還用不掉,那硬得像個石頭一樣的。那麼這一次出現什麼問題?就是疫情發生後,都擔心貨幣貶值。原來錢都是放到房地產,現在是該買房子的都買了,而且房地產也越來越多,有錢的人覺得再多的房子風險很高了,也想把一部分的固定資產變成流動資產。這樣的話,流動資產比銀行的各種收益高的在哪里呢?當然在股市裏,所以錢就自然的進入股市,現在把股市也看成是一個核心資產。但他就不知道進入股市以後,將來就很容易被別人割韭菜。很多人他短期可能賺了錢,未來他可能不賺。但是不管怎麼樣講,老百姓的資金進入股市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加速了公司上市。但同時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資本市場能不能夠成熟這麼多的上市公司,所以一旦上市公司太多,資本市場要加強監控。
鄭磊:其實熱錢問題是個國際問題,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個中國的問題,更不能把它看成一個深圳股市的問題或上海股市的問題。熱錢有優點,直接融資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因為我們錢都在股市裏。同時這些錢也可以用來買債券,也支持了我們債券發行,但是我們要解決一些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一個是實業投資不賺錢的問題,另一個是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