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20-11-11 編輯: 閱讀次數:43 ————
《人物》雜誌關於美團騎手事故頻發的報導,幾周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之後美團也發佈了相關的聲明,大眾的焦點又開始轉向別處。
也許只有到這種風平浪靜的時候,才適合真正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下麵是我對這件事情的一些總體觀點:
美團騎手冒著生命危險爭分奪秒,和程式員996式加班乃至“過勞”,本質上的癥結,都是同一個問題,即勞動者得不到安全、滿意的工作條件和保障。
其實不光是在外賣、IT行業,其他行業也廣泛存在這樣的情況,只是這兩個行業對於普通人的接觸頻繁較高(騎手在馬路上處處可見),和互聯網從業人員在網路議題上具有一定的話語權,所以這兩個行業尤其引人關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想,原因主要是下麵這兩個:
1.首先,勞動力供過於求,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了勞動者的議價能力。
一方面,正如媒體報導,有6億人,月均收入不到一千元。
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高於1000元。
新京報
一方面,快遞、外賣等行業,對於職業要求的門檻較低,更加促進了供給。供過於求,自然 “上趕著不是買賣”。
有人會說,騎手們為了避免罰款幾十元甚至幾元,搭上性命的風險,值得嗎?(據報導,上海市每2.5天,就會有一起騎手傷亡事件)
這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問法。民生之多艱,特別是疫情之下,無需贅述,每個人可能都有切身體會。
歷史作家吳思在《血酬定律》這本書裏,曾經提出了一個“命價”的概念。雖然我們說生命無價,但是現實中,身份、職業、年齡等,都決定著生命的價格。企業不願意在技術上、管理上加以改進,而寧願採取在事故之後採取賠償、補償等方式來處理,也就是說,寧可支付“命價”,而不願意花費更高的代價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後面我們再討論一些可能的方法),本身就表明了“命價”的客觀存在。
2.其次,單個勞動者在資方面前沒有議價能力。
即使是在程式員或者白領這些需要一定技能、門檻,局部供需相差不大,甚至供不應求的行業中,也一樣存在著 996 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市場因素沒有起作用呢?
原因就是,單個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中,如同一盤散沙,面對企業是很難有議價能力的。兩個同樣求職的勞動者,會陷入“囚徒困境”,只能服從較差的條件,因為:“你不幹自然有人幹”。
“囚徒困境” 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裏爾·弗勒德(Merrill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百度百科
有人說,勞動者有選擇的權利啊,這家不滿意,換一家不就行了?但是在實際情況下,企業和企業之間,是非常容易就市場總體薪酬、規則達成一致的,而勢單力薄的勞動者,到哪里處境都不會變化太大。
當然有人會心想,幸好我這行門檻高,老闆留我還來不及。但是事實上,門檻會隨著時代、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現在的競爭優勢,將來也可能會面臨同樣貶值的困境。
那麼,在企業( 包括投資人、資本)、消費者、勞動力這三角形中,勞動者應該如何博弈呢?實際上,人類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已經有了一些解決方案,但是在今天中國的現實中,效果並不明顯。
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通過輿論壓力來改變部分企業在某些領域的局部行為,譬如媒體的報導、公眾的討論等(還記得去年996也掀起過一波討論熱潮嗎)。
但這種壓力既是暫時的,也是非強制性的,只會起到短期作用。長期來看還是歸結到市場的作用下。
現在看到的這些文章,把癥結歸結到系統、演算法等等,在我看來,簡直匪夷所思,或者說不知所云。演算法不是人寫的嗎?系統不是人設計的嗎?
把問題簡單地歸咎於資本、企業,也是不公平的。
資本的目的就是逐利,很簡單,你投資一個理財產品,你是希望它增值,還是希望它得很多獎狀?“資本” 這個詞聽起來很玄妙、邪惡,但是很多投資基金、資本,正是普通人的資金匯總而成。
企業的******使命是長期地為股東創造******化的價值。這意味著只要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它自然會盡可能地扮演自己追求利潤的角色。
那麼,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在現有的框架下,這個問題就無解了呢?
也不盡然。可以舉另外一個勞動密集型,而且風險很大的行業為例:能源開發。
能源開發行業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而且作業環境面臨著高溫、高壓、爆炸等等各種複雜工況,比外賣、辦公室要複雜得多,但是,能源行業的安全記錄這些年逐年改善,在世界範圍內更是在所有行業中處於安全係數較高的行業。
為什麼?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業已經達成了規範和共識,安全記錄(能源行業稱為HSE,即人員健康、安全和環保)是每個企業參與競爭的必備條件。
所以企業都必須在競標時給出自己標準的安全記錄數據。安全記錄不好,效率再高也無法中標。上市企業也需要向自己的股東公示HSE的進展情況。
從這個例子上來看,如果我們能夠把安全記錄(員工的身體狀況、交通事故數據、過勞數據)作為企業的衡量指標,甚至作為企業獲得資格認證、年度審核(就像我們個人每年需要核驗車況一樣)的KPI,或許可以從制度上提高企業對於員工安全的重要性。